公立医院改革头顶的这块“红盖头”终于要揭开了,可“新娘子”长得怎么样,谁心里也没底。2012年2月13日,卫生部宣布开始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评估工作,正式向医改中的最后一块坚冰动刀。卫生部明确表示,此次评估是为了“形成向全国推广的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路子奠定基础”。2010年2月4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经国务院常委会议讨论并通过,与此同时,17个试点城市也落定。如今两年过去,新一轮医改的三年大计也即将落定,公立医院改革这一医改的核心才刚刚开始触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华说:“在非试点城市很多医院也已经开展了改革,当然都是一些技术层面的,如临床路径、评价等,对医院建设的影响已经很明显了。”但公立医院改革还存在着体制上的障碍、资金上的困难等问题,但此项工程关平民生,更关乎民心,即使前方的道路会有曲折,也要坚定不移地将改革之路走下去。请以“公立医院改革”为主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1200字的议。
参考答案:公立医院改革要理清“钱“的关系 正在如火如茶进行着的公立医院改革,由于其关怀民生根本而备受关注。已经开始3年并将继续推行下去的这项医疗领域的重大变革,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是人们看不到结果时的正常疑问。但对于推行这项改革的政府来说,应比群众有更坚定的信念和决策来实现公立医院改革的最终目的——还实惠于人民,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权,维护人民利益。 当然,任何一项改革的正常推行和最终取得良好效果,就如医生诊病一样,需查出病疾根源并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维护健康。医院收费,病人交费,这是天绎地义之事,无可厚非。但当医院高收费而病人交不起费时,就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应该着力解决。因此,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政府要特别理清病人、医院和医生之间“钱”的关系。 医院要“还”钱于病人。以药补医体制,在我国的公立医院中依旧存在。这是一种靠提高药品价格以从患者手中赚取差价的做法,它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医院,高出进价的那部分差价收入,是医院维持医院运转的资金来源;严重者,对于某些医院来说,甚至是弥补亏损唯一的资金来源。其次是医生,医生通过给病人开药而获取提成收入。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将付费压力转加到了患者身上,而且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看病贵的现实已让很多患者望医院而却步。破除“以药补医”体制,是公文医院改革的首要目标。医院要还“钱”于病人,真正实现药品零差价出售。减轻患者看病压力,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政府要“补”钱给医院。实现药品的零差价、必然造成公立医院收入的减少,如果没有资金来源及时补上,医院就会面临无法正常运行的地尬局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助推者和管理者,政府应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资金支持、填补资金缺口,确保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的同时继续正常运转。政府应负责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公共服务经费,对中医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的政策,同时强调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 公立医院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理清“钱”的关系是重点之一。在总者、医院和政府三者之间,应该始终维持这样一种关系:患者少出钱,医生不缺钱,政府出大钱。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公立医院改革的公益性,也才能维护患者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