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44岁,发现右侧乳腺无痛性肿物一周入院。患者于一周前无意中发现左侧 * * 肿物,质硬,可推动,无疼痛感,局部皮肤无红肿,无压痛,无胸闷、心悸,无咳嗽、发热、腹痛,入院治疗。

入院后应考虑哪些疾病()

A.乳腺癌

B.乳腺囊肿

C.急性乳腺炎

D.慢性乳腺炎

E.乳管内 * * 癌

F. * * 良性肿瘤

答案

参考答案:A, E, F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1.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2.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综合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80年,邓 * * 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发展,发展很明显。”

——《邓 * * 文选》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年发展”是如何冲破“波折”,在国际民生方面以得巨大成就的?(4分)

材料二1992年初,邓 * * 到南方视察,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邓 * *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邓 * * 对证券、股市的看法。(3分)邓 * * 南方谈话影响下的中共十四大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2分)

材料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泰州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 、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3)材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怎样的发展情况?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