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2003年6月1日是某甲(14周岁)和某乙 (16周岁)的生日,两人上年—起去某网吧上网,因欠网吧钱遭受老板奚落,心怀恨意,遂在下年买了两桶汽油浇在网吧门口,刚点燃便害怕了,遂喊了一声“救火呀”便逃跑了,后来因为群众发现及时,将火扑灭了。
根据上述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国籍入斯蒂芬涉嫌在甲市为外国情报机构窃取我国秘密,侦查机关报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吉姆。对于斯蒂芬的逮捕问题,甲市检察院应当在审查并提出意见后,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征求外交部的意见后,决定批准逮捕

B.基于自诉案件适用于社会危害性比较轻的三种情形,所以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中适用于有社会危险性情形的逮捕,不适用于自诉案件的被告人

C.顾某涉嫌故意伤害被刑事拘留,随后被某县公安局提请某县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但批准执行逮捕后,某县公安局发现对其逮捕错误,此时县公安局可以释放顾某或变更强制措施,但须经县检察院批准

D.某物资回收公司涉嫌销售赃物,因公司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孙某被指控为单位犯罪的直接负责人员,人民检察院另行确定公司副总经理王某担任诉讼代表人。开庭过程中,王某应当出庭,但如未出庭,人民法院不宜对其进行拘传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考点] 涉外逮捕 强制措施的适用和变更单位犯罪案件中拘传的适用
《高检规则》第94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案件或者涉及国与国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案件以及在适用法律上确有疑难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分、州、市人民检察院审查并提出意见,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征求外交部的意见后,决定批准逮捕。经审查认为不需要逮捕的,可以直接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所以A正确。强制措施可适用于一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以B错误。《刑诉法》第7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公安机关释放被逮捕的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原批准的人民检察院。”所以C项错误。 《高法解释》第210条规定:“接到出庭通知的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应当出庭。拒不出庭的,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拘传到庭。”所以D项错误。综上,本题选 A。

实验题

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研究课题】探究水壶内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和水垢所含的物质及其溶解性如下表:

物 质Ca(HCO3)2Mg(HCO3)2Ca(OH)2Mg(OH)2CaCO3MgCO3
溶解性可溶可溶微溶不溶不溶微溶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Mg(OH)2       ,可能含有Ca(OH)2       

【设计方案】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Na2CO3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水垢中无            (填化学式)。

(2)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

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将50g水垢试样放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若D瓶增重22g,则水垢全部是CaCO3

②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③称量D瓶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④重复②和③的操作,直至D瓶内物质质量不变。

测量滴加稀盐酸体积与D瓶内物质增加质量的关系如 右图曲线所示;

【评价】

(1)A瓶中的NaOH溶液起到                 作用。若A瓶中无 NaOH 溶液,D瓶中的质量将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一般情况下,两种不同金属形成的碳酸盐与足量盐酸反应时,若两金属的化合价相同、两种盐的质量相同,则相对分子质量小者放出的气体多。分析曲线图可知:水垢中一定含有               

(化学式),理由是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