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材料: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预计100万左右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实际上,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是可以满足大学生就业的,然而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的宁愿蜗居大城市当“蚁族”也不愿到中小城市和基层施展才华;有的只盯着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而不愿走进中小企业;有的宁愿被动等待机会降临,也不愿主动创业。
结合材料,运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观。

答案

参考答案: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②在劳动和奉献中获得幸福。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或者在平凡的岗位仍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获得幸福。即要坚持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只有在奉献社会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实现个人自由。
④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保持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顽强奋斗精神。
⑤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⑥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在实现理想中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单项选择题
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 根据口述资料证明,十六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随后,十七、八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⑴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除此之外,这一经济形态还有哪些显著特点?(4分)

⑵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现象?导致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⑶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