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同学们以盖房子的方式总结出了如下物质间的关系.A、B、C均为纯净物,且上、下相邻的物质间均可发生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若B是氧气,A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B是氧气,B与C的反应现象为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则C是     

(3)若B是一氧化碳,B与C的反应可用于高炉炼铁,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炉炼铁得到的是    (填“生铁”或“纯铁”).

答案

(1)2H2+O22H2O    (2)铜或Cu

(3)Fe2O3+3CO2Fe+3CO2(或Fe3O4+4CO3Fe+4CO2);生铁

题目分析:(1)若B是氧气,A是最理想的清洁燃料,则A是氢气,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配平即可,故答案为:2H2+O22H2O

(2)若B是氧气,B与C的反应现象为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则C是铜,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故答案为:铜或Cu

(3)若B是一氧化碳,B与C的反应可用于高炉炼铁,体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高炉炼铁得到的是生铁,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Fe2O3+3CO2Fe+3CO2(或Fe3O4+4CO3Fe+4CO2);生铁

点评: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考查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本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问答题

某校初三语文课上,老师和同学们正在解读鲁迅作品《孔乙己》。一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请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老师说:“对!这个问题提得好,的确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甲:“‘大约’是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子的,而‘的确’只是修饰‘死了’这个词的,它们修饰的范围不同,所以并不矛盾。”学生乙:“我们曾经学过,一个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语法错误,还要看它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任何人一看这句话,都会觉得不通顺的。”(同学们都笑了)学生丙:“鲁迅是个大文豪,他也懂得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同学们大笑)学生丁:“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已死了那么多年,没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人们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而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这个词。又因为孔乙己很穷,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所以他死了也没有人知道得那么确切,作者只能用‘大约’以表示强调。”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老师说:“刚才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讲的也很有道理。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问题:这位教师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请结合案例进行评析。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