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阐述“心理旋转”和“心理扫描”的典型实验,你认为它们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
(1)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和梅茨勒等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的材料是一对对不同方位的立方体的二维形式图。要求被试判断所用的时间。无论图片所示的物体是在平面上调转(即通过旋转画纸就可以实现),还是在三维深度中旋转 (把物体方位旋“进”画纸中去),判断所用的时间同两物图片上的角度差异呈线性关系,即旋转的度数越多,反应所用的时间越长。这就是著名的心理旋转的实验。1973年,谢帕德和库珀合作,以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向和反向的字母R为实验材料,对心理旋转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这一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字母在心理旋转的角度越大,做出的判断所用的时间就越长。
(2)这些实验说明:心理旋转的实验恰恰证明了表象的客观存在,并非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断言的那样,外界刺激传人大脑,就如同进了黑箱子,人们无法知道头脑是怎样活动的。也不像机能主义心理学那样,单凭被试者的内省报告就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用实验进一步揭露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的过程。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它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时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正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时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Kosslyn及其同事在70年十℃初开始对表象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同样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也是可以被扫描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们在实验里要求被试构成一个视觉表象并加以审视,如同利用眼睛来扫描,以确定其中的客体或其空间特性,记录所需的时间,这些就是心理扫描实验,他们的实验主要涉及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这些实验引起了一些争论,从而推动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