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结果。

答案

参考答案:

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律被破坏

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无论权威人士在场与否,他们都会尊敬他人。道德自律要求一个人有思考问题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技巧。这种技巧需要学习。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会。因此,是给予奖励或惩罚的人,而不是幼儿应该对此负责。通过强化法,幼儿思考的主要是怎样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境中什么是正确的。强化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

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改变行为的长久方法必须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在原因上寻找改善行为问题的方法。而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如一个老师如果必须用奖励才能使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提供的学习活动的任务上,最显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或主动投入呢?也许是因为学习任务枯燥无味。这意味着应使一些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设计更有意义的课程上。因此,教育者如果过多地依赖强化法,将使他们忽视产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还是无法有效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

(3)影响师生关系

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强化法则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人留下好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这种不真诚的关系不可能培养出信任和真正的关心,只有信任和真正的关心才能激发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此外,判断和奖励的过程也是不尊重人的,因为它强调给予奖励的人与期望得到奖励的人之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异。再者,如果权威人物拒绝给予奖励,事实上,属于从属地位的人会因没有得到奖励而受到惩罚。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而强化法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如奖励能教会人们对它充满期待,做事情仅仅是为了得到它们。因此,作为奖励的外部动机违背了自律和自主的发展,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篇第八》)

注:①暴慢:粗暴,懈怠不敬。②鄙倍:鄙,浅薄;倍,同“背”,背理。③笾豆:古代用竹编成的祭祀典礼中的用具。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告诉孟敬之“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要劝他好好听自己的话。

B.曾子教导孟敬之执政者应当重视的是道,而非那些“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

C.孟敬之区看望曾子,曾子叮嘱他说话要有善意,让那些主管事物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D.曾子希望执政者严肃自己的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恰当地用词以及注意说话似的语气声调。(2)孔子曾讲过“君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季氏》)说的也是处世待人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