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8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总计百分比
哲学宗教102232377.0
文学艺术83411264.9
史地810902012824.0
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
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
应用科学3324265610.5
杂录52247387.1
总计5732321123533
百分比10.76.060.223.1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专业备注
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

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政治、法律
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 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 科农学、林学等
工 科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 科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答案

(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题目分析:(1)材料中有两个突破点,一是时间上是1902--1904,由此可知背景,从而找出成因:即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证明了科技不能救国;民族危机加深,戊戌变法失败,托古改制行不通,探索新的救国道路实属必然。二是由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同各国相比,翻译的日本书籍较多,从书籍的类型来看社会科学多于自然科学,由此可得出特点。

(2)表现:这一问比上一问简单直接,体现“中体”的思想可以用经学大义等学科说明,体现“西用”的思想可以理工科、格致科的设置说明。因为现代化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学术领域的自由化和科学化等,所以对现代化的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即可。

(3)可概括回答,从二者的相互关系角度回答,可辩证地回答。如: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