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甲市某化学制品公司与乙市某运输公司在乙市签订运送100吨化工原料的合同,乙市运输公司车队在从乙市向甲市运输途中,行至丙市和丁市交界处,由于车速太快,天又下雨,加上驾驶员道路不熟,运输车发生翻车事故,满车的化工原料全部倾倒于丙市农民周某和丁市农民吴某的承包田中,毁坏了庄稼和农田,经有关部门处理后,双方不能就赔偿达成协议。
请分析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人民法院受理周某、吴某诉乙市某运输公司案件后,一审程序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 )。

A.周某、吴某可以成为普通的共同诉讼的共同原告,乙市某运输公司是被告

B.周某、吴某是必要的共同诉讼的共同原告,乙市某运输公司是被告

C.周某、吴某可以成为普通的共同诉讼的共同原告,乙市某运输公司是被告,甲市某化学制品公司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D.周某、吴某是必要的共同诉讼的共向原告,乙市某运输公司是被告,甲市某化学制品公司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答案

参考答案:A,C

解析: 《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效力。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观念或视角是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观或历史研究视角有助于观察、认识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欧洲人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摘编自《全球化和全球史》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材料四:胡绳是治中国近代史的大家,1954年2月他发表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提出了“三次革命高潮”概念,1997年,他出版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成为“三次革命高潮”体系的典范之作。

从胡绳归纳的“第二次革命高潮”的特点判断“第二次革命高潮”由哪两个事件构成?作者研究历史事件的视角是什么?依据这一视角对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影响作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