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或视角是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观或历史研究视角有助于观察、认识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欧洲人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摘编自《全球化和全球史》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材料四:胡绳是治中国近代史的大家,1954年2月他发表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提出了“三次革命高潮”概念,1997年,他出版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成为“三次革命高潮”体系的典范之作。
从胡绳归纳的“第二次革命高潮”的特点判断“第二次革命高潮”由哪两个事件构成?作者研究历史事件的视角是什么?依据这一视角对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影响作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①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
②革命史观。
③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一次爱国运动。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广大人民斗争的锋芒是外国帝国主义”“失败的政治改良运动”等信息可以得出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由此分析可知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分析,第三小问的评价,可以结合已学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即可,如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一次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