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洞庭湖平原被称为“鱼米之乡”,松嫩平原又号称“北大仓”,两地的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此回答:

小题1:松花江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下列不是其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的是。

A.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

C.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

D.防风固沙小题2:近些年,洞庭湖湖面萎缩严重,为拯救洞庭湖,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A.进一步围湖造田,提高粮食产量

B.利用湖区,发展渔业生产

C.大规模开发湖区旅游,提高经济收入

D.修筑人工水库取代原有湖区小题3:与松嫩平原相比,洞庭湖平原能够成为我国重要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

①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③地势平坦 ④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小题4:松嫩平原与洞庭湖平原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A.同属温带地区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D.都是平原地区小题5:与洞庭湖地区相比,松嫩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

B.单位面积产量高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面积广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D

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能力。

小题1:防风固沙属于森林的环境作用。

小题2:洞庭湖湖面萎缩跟围湖造田有关,所以拯救洞庭湖,应该充分利用湖区,发展渔业生产,而不能进一步破坏湖区或开发湖区。

小题3:洞庭湖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同时人口稠密,为水稻的种植提高便利的条件。

小题4:两地都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小题5:松嫩平原人少地多,人均耕地面积广,便于进行机械化操作。

简答题

(15分)

材料一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烦,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三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如果范仲淹改革,“先国家之常行,后庸人之重害”“势必民渐”,也许能够成功。

《宋史·范仲淹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模扩大。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同心协力,和衷共济,有时还互相推崇,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所以,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抵触了宋朝的家法”。这里的家法指朝廷对朋党的防范。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9分)

(2)结合材料三观点及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6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