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朱泚谋反以后,太尉被杀,官吏将“栖木梁上”之事告诉了朱泚,朱泚叫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原来封条上的标志都还保存着。

B.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每月十五的夜晚,明月悬,映照半边墙,桂影疏密、交杂错落,微风吹拂,花影轻摇,真是美丽可爱极了。

C.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靠着)桌案上写字。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欲。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答案

答案:C

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靠着)桌案上写字。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世界知名电子产品供应商将工资水平提高了30%,受到员工的欢迎,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个改变,一些经营者就有这样的担忧:涨工资会加重企业负担,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材料二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所有制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1)从分配角度看,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反映了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什么举措?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针对企业经营者的担忧进行辨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什么文化形式?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对待这种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