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花盆里的狗尾草》一文,完成1—4题。

  春天的时候,买一盆杜鹃回来。当时卖花的花贩,正停在巷口,他的身旁,是一拖车的花花草草,仿佛一个春天降落了。我一眼看中这盆杜鹃,花开得俏俏的,叶绿得饱饱的,实在惹人怜爱。问花贩:“这花不会死罢?”花贩有些生气:“死?我种的花,怎么会死?大前年人家买我的杜鹃,今年还长得好好的呢。”

  立即羞惭了,觉得自己很小人似的,笑笑赶紧掏钱,价也不还地就买下。一路捧着它回家,像迎了个小女儿回来。阳台收拾得极干净,让它守着阳光最好的地方。日日跑去看,殷勤地给它喂水,像惦着一个心爱的人。花却在我的频顾望中,一朵一朵谢了。有的才含苞,也不肯开,抢着凋落。原本饱满的叶,也一日一日无精打采起来,终究,一片一片地萎了下去。花盆里,只剩秃秃的枝,轻轻一碰,断。他说:“随便移到盆里的花,哪里能成活?”不肯信,那么灿烂明艳的一盆,怎么说没就没了?不舍得扔掉它,心中怀着期待,希望某天它会重新抽枝发芽,又盛开出一盆粉红来。

  后来,花没等来,却等来几株草。尖尖的绿脑袋,钻出盆中的土,有些探头探脑的意思,是些狗尾草。狗尾草迅速长高,迅速茂密起来,简直有些迫不及待,欣欣喜喜地伸着绿胳膊绿腿儿,花盆便满满地绿起来。

  这草,太熟悉了。乡下的草,最疯长的,要算它。不择地的肥沃与否,种子吹到哪儿,就长到哪儿。甚至长到茅草房的屋顶上去,在屋顶上开花,毛茸茸的一枝一枝,上面缀满细细密密的籽。像翘起的狗尾巴。起风的时候,它们在屋顶上舞蹈,柔软且欢快。

  一些断壁残垣上,大多也长着这种草。秋末的时候,狗尾草呈褐黄,一方夕阳照着,断壁残垣瞬间有了温度。暖着。女孩子爱美,乡村的日子艰难,却不能湮没美的向往。几个女孩儿,倚着墙角,拔下墙头的狗尾草,用它编戒指,十指全套上,简直富有得很了。记得一个叫田芳的女孩,家里特别贫穷,跟着瞎眼的父亲过生活,没少挨人欺负。她竖着套着狗尾草戒指的十个指头,一字一字说:“我将来长大了,一定要买一个真的金戒指戴,一定的。”语气里,有恶狠狠发誓的味道,弄得我们都很敬佩她:真的戒指呀,那该多少钱?

  后来田芳嫁了外村一个木匠,日子起初也难,她却肯吃苦,庄稼忙完了,她忙副业,养鸡养鸭,积攒了钱,砌了小楼。去年春节我回乡下,遇见她,一眼瞥见她指上套着的金戒指,明晃晃金灿灿。她满心欢喜地告诉我:“都是我自己赚钱买的,小时哪里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呢。”我们对望着笑,小时的狗尾草,成片成片的,在风中摇曳。  

  《本草纲目》里,把狗尾草唤成莠草。“莠”这个字容易让人产生偏义,多指不好。然我却很喜欢,是秀气的草啊,抑或是草里面优秀的一个。我在里面又找到这样的记载:“其茎治目痛,故方士称为光明草,阿罗汉草。”又有一说,用狗尾草籽做的枕头,清香松软,能让人安睡。我有一试的欲望。

  现在,冬了。我花盆里的狗尾草也开始过冬了,它们安静在我的花盆里,冬眠。顶一头一身柔软的黄。这样的颜色,看着亲切,它们是故土的颜色,是亲人温暖的笑容。我有时,会静静对着它们,想一想故乡,想一想从前,还有那个叫缘分的东西。心会变得很宁静。我知道,只要有狗尾草生长,我的故乡,它就永远不会在岁月里走丢。         (作者:丁立梅)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写出了狗尾巴草的什么特征?

  狗尾草迅速长高,迅速茂密起来,简直有些迫不及待欣欣喜喜地伸着绿胳膊绿腿儿,花盆便满满地绿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题是“花盆里的狗尾草”,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花大笔墨叙写买杜鹃花、等待杜鹃花成活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重在描写“花盆里的狗尾草”,为什么要写田芳这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引用《本草纲目》里有关狗尾巴的记载,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狗尾巴草总是不择地的肥沃与否,种子吹到哪儿就在哪儿存活和疯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超强的适应力。

2.通过杜鹃花娇弱、难以成活与狗尾草适应能力强、随地都能生长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狗尾草坚韧顽强、有顽强的生命力、适应能力强等;为下文描写、赞扬狗尾草渲染气氛作铺垫。

3.一是因为狗尾草曾被女孩子用来编戒指,田芳小时候也玩过,狗尾草寄托了田芳的梦想,由狗尾草写到田芳,很自然。二是因为田芳与狗尾草一样有着坚强的性格。

4.表达对狗尾草的喜爱之情,指出它并非无用之物,有治目痛做枕头的用途。

(意思对即可)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实现中 * * 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