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的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小题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C.“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D.“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小题3:请概括说明“恭”“敬”“入定”的内涵(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恭”是人的修养的外在呈现,指端庄肃穆的样子;“敬”指内心修养,精神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入定”即思绪不起,打断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慧心因之呈现。

小题1:

题目分析:答题区间在第三段,D项,“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表述不正确,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恭”已是“貌合神离”了。所以选D。

小题2:

题目分析:A项,表述不正确,“主一无适之谓敬”引用朱熹的话是为了说明儒家对敬的观点。C项,表述不正确,“俨然人望而畏之”并非道学家的重要使命,而是他们的外在呈现。D项,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所以选B。

小题3:

题目分析: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恭”“敬”“入定”的答题区间,“恭”在第一、三段,“敬”“入定”在第一、第四段,根据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如““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根据以上语句进行概括或直接提取。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资料:宁远股份有限公司(本题下称“宁远公司”)系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电子设备的生产和销售,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2008年3月31日,宁远公司监事会对财务会计资料审查过程中发现以下会计处理情况:

(1)2007年10月15日,宁远公司与甲公司签订协议,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甲公司销售400台A设备,代销协议规定的销售价格为每台10万元,宁远公司按甲公司销售每台A设备价格5%支付手续费。至2007年12月31日,宁远公司累计向甲公司发出400台A设备。每台A设备成本为8万元。

2007年12月31日,宁远公司收到甲公司转来的代销清单,注明已销售A设备300台,同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确认主营业务收入4000万元,确认主营业务成本3200万元,同时对增值税和销售费用进行了处理。

(2)2007年12月1日,宁远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以每台20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销售50台备。每台B设备成本为15万元。同时,宁远公司与乙公司签订补充合同,约定宁远公司在2008年4月30日以每台25万元的价格购回B设备。当日,宁远公司开出

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增值税额为170万元,款项已收存银行。2007年12月31日,50台

B设备已发出,宁远公司确认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确认主营业务成本750万元,同时

对增值税进行了处理。

(3)2007年11月25日,宁远公司与戊公司签订合同,为戊公司培训20名设备维护人员,分两期培训,每期培训10人,时间为30天;培训费用总额为40万元,培训开始日支付15万元,余款在第二期培训结束时支付。

2007年12月1日,宁远公司开始第一期培训,同时收到戊公司支付的培训费15万元并存入银行。至2007年12月31日,宁远公司已培训10人,发生培训支出18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2007年12月28日,戊公司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宁远公司预计25万元培训费难以收回。宁远公司认为,第一期培训班已经结束,为此确认劳务收入20万元,确认劳务成本18万元。

(4)2008年3月22日,庚公司诉宁远公司违约案判决,法院一审判决宁远公司赔偿庚公司50万元经济损失。宁远公司和庚公司均表示不再上诉。宁远公司尚未向庚公司支付该赔偿款。

该诉讼案系宁远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向庚公司发货所引起的,庚公司通过法律程序要求宁远公司赔偿部分经济损失。2007年12月31日,该诉讼案件尚未作出判决,宁远公司已按估计赔偿金额40万元确认预计负责。该诉讼判决后,宁远公司将该诉讼损失50万元列示在2007年利润表的“营业外支出”项目中;将尚未支付的赔偿款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其他应付款”项目中。

(5)2007年12月宁远公司因第三业务部长期亏损,决定进行重大业务重组。按照重组计划,需要发生直接重组支出500万元。该重组业务所涉及到的人员,实施计划等详细计划已于2007年年末对外公布。宁远公司认为,该支出将在2008年发生,应该在直接重组支出发生时进行会计处理;但因事情重大,上述重组事项已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了披露。

要求:

分析、判断宁远公司对事项(1)至(5)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分别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