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四、 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说明了什么?(6分)
(2)材料二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的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4分)
(4)材料四中 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1)本:农业;末:商业。说明重农抑商。(6分)
(2)没有。原因:商业能够沟通有无,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4分)
(3)邓 * * ;改革开放。(4分)
(4)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2分)
题目分析:(1)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本,即农业;末,即商业。(2)雍正帝的这一说法重在保护农业,但是当时世界文明已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这种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3)此题很简单,这个老人是邓 * * ,“春天”指的是改革开放。(4)核心是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判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点评:学生应该明确到: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认识到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