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派克钢笔

孙春平

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傍晚时常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弱的腰身,绕着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蹒跚。有一天,我看老伯嘟嘟哝哝地又在绕圈子,便想凑上去陪他说说话,他女儿林慧从亭子里闪出来,对我悄声说,别打扰他,老爷子说散步时脑子好,他正构思写东西呢。我问,是不是写回忆录?林慧摇头说,好像是写诗歌。管他写什么呢,只要他高兴。

林慧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毕业后我下乡,她去了工厂。记得她说过,林老伯跨过江扛过枪,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前只知他离休前在工厂当领导,没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创作,这种生命的激情,着实让人钦敬啊!

万没料到,有一天,林老伯会让女儿陪着,找到我家来。林慧说,我爸听说我的老同学是作家,非要拜访你。林老伯立刻从怀里拿出一沓文稿,嚷着说,我写了点东西,作家帮我看看,行吧?林慧忙指耳朵示意,老人耳聋,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二人离去,我打开稿子,总题叫《新少年三字经》,子题目也有二十多个,仿着古时《三字经》的写法,爱国旗,爱劳动,爱父母,爱粮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论,立意虽都不错,但质量平平,遣词用字也不甚准确,有些地方还没押上韵脚。但这出自八旬老人之笔呀,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岂能用庸常的文学水准去衡量?老人写出这些,还不是想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我想了想,便给报社的编辑打去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还给他读了其中的两节。编辑果然很兴奋,说你选出五六节,修润后抓紧发来,同时发来老人的简介和照片,我争取在六一专版加编者按隆重推出。

六一后的傍晚,我拿着报纸和稿酬等在花园里。其实,此前林慧已将报纸带回家,但见了那二百元钱,林老伯仍是很激动,颤巍巍地接钱在手,还大声说,我接着写,写一百首。我小声逗林慧,叫老爷子请客。林慧抿嘴一笑,说一分钱也别想。

年底的时候,林老伯由保姆扶着,再次踏雪来到我家。我问林慧在忙什么,保姆说,慧姐不肯来。老伯又展开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沓,说请作家帮我改改,再写篇序,行吧?我吃了一惊,问,要出书呀?那可得由出版社审定。老伯摆手说,不用出版社,我有个战友的儿子,在印刷厂当厂长,他说你给写篇序,他免费给我印,不多印,就五千本。我这一惊更是非同小可,再问,印这么多可怎么处理呀?老伯又说,当年厂里没少往学校派工宣队,人托人,都答应下来了,两块一本,不贵卖。

林慧不肯出面,表明了一个态度。但老同学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拂老人的面子。那本薄薄的小书我见到了,是春节前林慧特意送来的。我问,听说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几千,医疗国家全保,你们几兄妹是不是还要啃点老呀?林慧笑说,每月工资一到,老爷子只取两千,一千付保姆工钱,另一千是他和保姆一月的伙食费,剩下的都送银行,谁也动不得。要不是我每月另偷偷塞给保姆几百元,人家早辞了。见我听得发怔,林慧又说,那我就再给你交个底,这本书,其实我只让印了二十本,我从印刷厂取回后,跟我老爸说,其余的全让学校取走了。后来学校送到家里的书款,都是我拿钱请人送去的。不管老爷子怎么喜欢钱,咱也不能违背有关法规不是。要不是书里有你写的序,也不会想起送你。林慧还说,我老爸还在家写呢,这回说要写千字文,也写一百篇,再出书就能厚一点了。我说,转告老伯,慢慢写,别累着,慢工出细活。

没想,我再没见到林老伯。老伯仙逝,终年八十六岁。安放骨灰那天,墓地上突然来了三个人,一位律师,两位公证员。律师当众宣读老伯的遗嘱,说去世后捐出一百万元,在山村建一座养老院,但不可用他或子女的名字命名。若积蓄不足,就变卖房产,再加丧葬费,结余部分统由二子一女再加保姆平均分配。遗嘱中还特别强调,他留有一支派克钢笔,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赠与林慧的作家同学,以表感谢,也是希望。三个子女当即表态,执行遗嘱,不折不扣,敬请老父安息。

我心中震撼,手握派克钢笔,眼望高天流云,久久说不出话来。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苍天大地都知道,还需我赘言吗?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小题1:“我”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请结合文意分析“老人家的希望是什么”。(5分) 

小题3:小说以“派克钢笔”为标题,却直到最后才写到派克钢笔,这样处理是否妥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小题1:

①小说的所有情节都是围绕“我”展开。

②“我”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

③以“我”为叙述视角,使故事更具可信性。

④通过“我”的思考解释小说主题。(答对一点2烦恼,两点3分,四点4分)

小题2:

①希望“我”用这支钢笔创作出更多对祖国花朵的关爱的作品;

②希望“我”负起一个作家的责任;

③钢笔是传承思想的象征,希望“我”通过钢笔能够把老人家的奉献思想传承下去。(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小题3:

示例一:妥当。以派克钢笔突出老人关爱祖国未来的高洁情操。小说到最后才写到派克钢笔,赋予派克钢笔深刻的寓意,点明主题。到小说最后才写到派克钢笔,能够使情节结构出人意料,更能引人深思。(评分意见:述说两个理由,占5分)

示例二:不妥当。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的分析,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作者的感情态度。第一人称“我”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自己。小说中“林老伯”是主人公,“我”是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文章结构、主题、主人公有相关作用,要分析全面。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要理解全文,根据人物的性格、前后情节、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全文主题具体分析思考。如:“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

小题3:

题目分析:对文章题目是否合适的提问,其本质是考查题目的作用。合适就要答出作用,不合适则答出没有题目应该具备的作用。题目的好处(妙处、作用),一般要从语言特点、含义、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全文结构布局、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矣(困窘)

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

C.未可专罪秦也         不赂者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子孙视不甚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辙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A.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B.①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①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①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②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秦者将何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