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和失败的经过,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黄盖等。

B.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猛烈挟击沙皇专制暴政,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C.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人,苗族。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D.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答案

答案:A

阅读理解与欣赏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写出作者体会到“物外之趣”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请用横线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