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珍惜每一份伤害》

①在我10岁那年,爸爸到城里做小生意,把妈妈和我都带到了城里。我们租住在城中村,房子后面还有一块小菜地,妈妈在里面种了一些青菜、萝卜。

②我进入城中村附近的一所小学读书,因为上课专心、努力,回家后也勤于温习,所以同学和老师都非常喜欢我。恰在那段时间,班长因为和同学打架,被取消了职务,在大多数同学的推荐下,老师任命我为班长。

③这是老师和大多数同学对我的一种认可,可也为我遭遇打击埋下了伏笔。

④原来的班长,对被我取代这件事情难以接受,几乎从不给我好脸色看。放学前,班主任因为有很多事情忙,经常把收作业这样的小事交给我。我其实并不太喜欢做这些事情,但老师的要求也不能不听,只能硬着头皮上。每次我走到原班长身边,他都会对我白上几眼。他还在班里造谣,到处说我的坏话。渐渐地,我成了一些同学口中的“马屁精”、“报告王”,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

⑤我无法再忍受下去,就向老师提出辞去班长一职,老师问我为什么,我低头不语。老师很快明白了一个大概,就找原班长谈心。他们谈了些什么我不知道。当天放学后,原班长居然纠集了几个同学,在我回家的路上把我狠狠揍了一顿,还恐吓我说如果敢告诉老师就见一次打一次。

⑥虽然在回到家前就擦干了眼泪,但我脸上的青肿还是引起了爸爸妈妈的注意。我只能承认被打的事情,忍不住再次流下了委屈的眼泪。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们换一个地方住吧,我不愿意呆在这里,你给我换一所学校吧,远一点也没有关系!”

⑦爸爸沉默了片刻,拉起我的手说:“走,我们去菜园逛逛!”

⑧这个时候带我去逛菜园?我纳闷地跟着父亲来到菜园,爸爸让我去看看青菜长得怎么样。我走过去一看,好几棵青菜上都有一两条虫子,我连忙蹲下来捉虫子,爸爸却让我别急着捉虫子,他让我去看看园子边的杂草,问我:“上面有虫子吗?”

⑨“没有!”我仔细看了看,回答说。

⑩“嗯,看来我们需要把这些青菜种到杂草里才行,那样就不会有虫子了!”

11爸爸这话一说出口,我觉得他好无知。我笑着说:“种在垄子上会被虫子咬,和杂草种在一起不也会被虫子咬吗?”

⑿父亲一副纳闷的神情,问我:“为什么?”

⒀“因为它们是青菜啊,是青菜种在哪儿都会有虫子咬。”我指着一旁的杂草说,“如果是杂草的话,在哪儿都没事!”

⒁这时,爸爸脸上漾出了浅浅的微笑,意味深长地说:“那么你觉得,你换一所学校读书,就肯定不会有人来伤害你了吗?你不但不应为自己的受伤而难过,相反你还要为此而骄傲,因为你是一棵有价值的青菜,如果你是一棵杂草,就不会有虫子来咬你了!

⒂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我的内心仿佛轻松和宽敞了许多。人生在世,遭受别人的伤害和打击都根本不算什么,那一切所能证明的,恰恰是我们自身的价值!

⒃从此后,如果还有人来伤害我,我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因为那样只会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我比伤害我的人优秀。

⒄如今,我已经拥有了自己非常不错的事业和生活,心境也始终保持着平和与宁静。我想,这与爸爸当初对我的教导是密不可分的吧!

⒅是的!一棵茁壮的青菜,又怎么会因为一两条虫子的伤害而黯然神伤、停止生长呢?(陈亦权/文,选自《好家长-青春期教育》2013年第1期,有改动)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2分)

小题2: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第⒁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4:爸爸教育“我”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简单加以说明。(3分)

小题5: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4分)

小题6:初中的三年,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伤害,读了此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是怎么理解本文的“珍惜伤害”的。(3分)

答案

小题1:当我因表现好当上班长遭原班长报复时,爸爸通过青菜有虫咬、杂草没虫咬的现象让我明白了别人的伤害能证明自己很优秀的道理。

小题2: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由写“我”表现突出,过度到写“我”遭遇打击。

小题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受到别人伤害的“我”比作被虫咬的青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我”受到别人伤害,是因为“我”有价值、比别人优秀,安慰“我”应该为自己的价值和优秀而骄傲,以平和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伤害,而不是一味地伤心和逃避。(比喻及其作用各1分,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4:以物寓理。爸爸通过青菜被虫咬的现象说明了优秀的人会受到伤害的道理。

小题5:示例:教子有方;有智慧,爱儿子等。(答出两方面并结合内容说明给满分)

小题6:结合初中经历,紧扣“伤害”和“珍惜”谈即可。

小题1:

题目分析:阅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分析情节结构。注意表示情节转换的时间、地点的词语,以人物的行为活动为中心加以概括,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小题2:

题目分析:联系上下文,抓住句子内容与上下文的联系,上文是说自己的出色表现,用“可”来转折,用“伏笔”来提示,即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题3:

题目分析:赏析句子,一要指出句子主要说了什么,二要提出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好在哪里,有时还要抓住关键字词分析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表达了什么情感。本句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把“青菜”与“杂草”相比,说明了“有价值的东西容易受伤害”的道理。要使用“突出”“形象生动”等评价语表达自己的意见。

小题4:

题目分析:结合第三题的解答,分析理解爸爸用比喻说明道理的方法,指出爸爸用什么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即可。

小题5:

题目分析:从文中爸爸对孩子受伤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两个方面来分析爸爸的形象。

小题6:

题目分析:结合文中爸爸所说的道理“爱伤害的常常是优秀的”这一道理,谈自己所受的启发,自己将在生活中如何对待伤害。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均为单选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

阅读短文,完成86—90题。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 1 ]而发生[ 2 ]。因此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的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程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是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农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强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解决粮荒问题进行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试验,这已被广泛确认

B.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不能划等号,是因为基因工程食物与传统杂交食物没有实质等同性

C.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基因交换和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是传统农业生物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的本质区别

D.地球上的环境净土正在遭到污染,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