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算题

(20分)如图所示,光滑斜面OP与水平面的夹角=37°。一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O点,上端与可视为质点的滑块B固定连接,弹簧劲度系数K=100N/m。B开始静止时与斜面顶端P之间的距离L=0.99m,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Epo=0.72J。将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爿从某处以初速度V0=1.92m/s水平抛出,小球运动到P点时恰好沿斜面下滑。已知小球A的质量m1=1.00kg,滑块B的质量m2=2.00kg,A与B发生碰撞后具有相同速度但不粘连(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小球抛出点距离斜面顶端的高度h;

(2)小球与滑块碰撞时,小球与滑块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3)在A与B碰撞以后的运动过程中,A与B分离时的速度为多大,并通过计算判断A、B能否再次发生碰撞。

答案

(1)0.103m   (2) 5.88J    (3) 1.0m/s 会与滑块B发生碰撞

题目分析:(1)小球从A到B做平抛运动,且运动到P点时刚好不与斜面发生碰撞,

设小球运动到P点时速度为vp

解得:vp=2.4m/s,h=0.103m

(2)小球沿斜面运动即将与B碰撞时速度设为v1,根据动能定理:

,解得:v1=4.2m/s

A、B碰撞后的速度设为v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V2=1.4m/s

损失能量:=5.88J

(3)开始时,设弹簧被压缩x1,对B受力分析,可得:

解得:x1=0.12m,当弹簧回复原长时,A、B分离,

设即将分离时A、B的速度为v3,从A、B碰后到A、B即将分离,根据动能定理:

解得:v3=1.0m/s

设此后小球A继续沿斜面向上滑动的最大距离为x2.

加速度

解得:x2=0.083m

由于x2+x3=0.203m<L

所以小球不会离开斜面,还会与滑块B发生碰撞。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迭,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肜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下列两句话分别蕴涵了什么哲理。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加以理解,并回答问题。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对选文的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