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31分)材料一:

注:2012 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43%,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60%的负债率控制标准参考值。

材料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审计署于2013 年8 月至9 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 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 个省和5 个计划单列市、391 个市、2778 个县、33 091 个乡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并于2013年12月30日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

材料三:从债务资金投向看,截止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支出投向情况如下:在已支出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1188.77 亿元中,用于市政建设项目支出37935.06亿元、土地收储项目支出16892.67亿元、交通运输实施建设项目支出13943.06亿元、保障性住房项目支出6851.71亿元、教科文卫项目支出4878.77亿元、农林水利项目支出4085.97亿元、生态建设项目支出3218. 89亿元、工业和能源项目支出1227.07亿元。这些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支出总计87806.13 亿元,占87.98%。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知识分析审计机关监督政府性债务的必要性。(12分)

(3)面对人均将近2万元的政府性债务,有人说:“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一身轻是最理想的财政收支状态。”结合材料三,运用“国家财政”的知识说明政府合理举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3分)

答案

(1)(6分)全国政府性债务主要为政府债务。与2012年比2013 年前6个月政府债务和政府或有债务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2012 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43%,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60%的负债率控制标准参考值,风险总体可控。

(2)(12分)权力是把双刃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违规举债就会增加债务风险,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制约和监督。(4分)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审计机关监督政府性债务是依据法律的规定履行审计职能的要求,是依法行政体现。(4分)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审计机关依法公告审计结果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方便了人民群众对政府性债务的监督,有利于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4分)

(3)(13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1)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举债形成债务收入,并把债务资金收入投向教科文卫和保障性住房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把债务资金投向市政和交通运输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率;(4)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4分)

题目分析:

本题以地方债务这一热点为载体来设置题目,要求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图表题注意年份要看变化,项目要比结构,同样的增长还要看趋势,与2012年比2013 年前6个月政府债务和政府或有债务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最后我们还要升华到理论,2012 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43%,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60%的负债率控制标准参考值,得出的结论是风险总体可控。

本题第二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知识分析审计机关监督政府性债务的必要性。本题为指定原理类的题目,题型为原因类的,本题可以从对政府和对公民两个角度去分析,违规举债就会增加债务风险,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制约和监督。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审计机关监督政府性债务是依据法律的规定履行审计职能的要求,是依法行政体现。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审计机关依法公告审计结果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方便了人民群众对政府性债务的监督,有利于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

本题第三问要求结合材料三,运用“国家财政”的知识说明政府合理举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本题的原理为“国家财政”,首先针对题中观点可以回答,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然后审材料抓关键词,从债务资金投向看,用于市政建设项目支出,交通运输实施建设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教科文卫项目支出、生态建设项目支出、公益性项目的支出,再回答作用,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债务资金投向市政和交通运输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回答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把财政的三大作用与材料一一对应。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