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

《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且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