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包括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800万下岗失业人员,此外还有其他人员300多万人需要等待就业安置。受世界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投资和出口的增长大幅减速,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局面,部分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使部分职工失去工作岗位。
材料二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据此谈谈政府促进就业有什么经济意义。
(2)你认为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3)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国家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
(1)①经济现象:我国就业问题呈现比较严峻的状态。②经济意义:第一,政府促进就业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第二,政府促进就业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第三,政府促进就业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性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2)①政府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把维护社会公平、降低失业率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②进行经济调节,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社会各方面扩大就业。③进行市场监管,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④进行社会管理,制定法规,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权益,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⑤提供公共服务,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就业信息,进行技术培训等。(考生答出其中3个要点即可,若超过3个要点,选择其中3个评分,得分不超过本小题总分)
(3)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高校毕业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需要努力提升就业能力,要有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国家有关部门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毕业生的就业。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毕业生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拓宽就业渠道,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以创业实现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以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成为各级政府机关的重头戏。第(1)问,材料一有两层意思,一是需要就业的人数增加,二是经济增速放缓,这将影响劳动者就业,材料一体现的经济现象是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政府促进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答题时要注意从居民个人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扩大内需等不同角度思考扩大就业的意义。第(2)问是一道措施型的试题,首先要明确行为主体是“政府”,因此要从政府的职责去思考,可以从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思考。第(3)问的知识指向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解题时要把国家的七项措施转化为哲学术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体现了重视内因的作用;“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体现了重视外因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毕业生的响应与支持,也离不开毕业生的应有素质,这体现了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