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食素拯救地球 (文/李琴)

     (1)餐桌上的肉类原来是碳密集型产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人们每生产1公斤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公斤的二氧化碳。不吃肉、少吃肉,成了环保分子的呼声。  

  (2)素食者的理由很多:健康、瘦身、动物保护、宗教信仰……现在又多了一条:拯救地球。       (3)不少生态科学家认为:人工饲养牛、羊等动物会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甲烷,这将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相对于减少汽车使用量,普通民众减少肉类消费,对遏止全球变暖的作用更大。早在2006年底,联合国粮油组织就公布了:肉类食品生产向大气层排放的温室气体大于交通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而在这当中,全球10.5亿头牛排放出的废气,

     (4)根据“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组织的调查数据,全球的肉类消费在显著增长,在过去的40年中,欧洲肉类的人均年消费量由56公斤上升到89公斤,而美国则由89公斤上升到了124公斤。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成为“心腹大患”,40年前,我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仅4公斤,这一数字现在已经达到了54公斤,并且仍在继续增长。

     (5)不过仍有一些好消息要给那些坚定的肉食主义者们。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正在澳大利亚推动“吃袋鼠救地球”运动。袋鼠之所以被送上餐桌,是因为它放的是“环保屁”,袋鼠的胃里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帮助它排放不包含甲烷的废气。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目前正计划把袋鼠胃中的这种细菌移植到那些释放大量甲烷的牛羊体内,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促进牛羊对食物的消化,进而减少饲料用量。   

      (6)农场动物如何影响全球气候,这一研究领域曾经被认为是“小题大做”,但现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局势证明了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

1、选文用                   顺序说明了                                      。

2、第(3)段空缺部分有以下两种说法,试比较哪种说法更为合理?为什么?

                                                                                                                                                     

3、本文第(4)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要做到低碳减排,除了减少肉类产品生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答案

1、逻辑 食素有利于减少废气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或食素拯救地球)

2、我认为第(1)句合理。因为第(1)句中的“也许”说明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牛排放的废气所致,语意客观,与前文的“约18%”“约10.5亿头”相照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句中的“一定”语意太绝对化,与实际不符。

3、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全球的肉类消费在显著增长的事实,表明肉类产品对气候的影响呈加剧之势。

4、“略”,开放性题目,无唯一答案。

     示例:(1)减少使用汽车,提倡使用自行车。(2)控制或减少厂矿企业废气的排放量等等。

材料题

井冈山根据地是毛 * * 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1年前,江海平原上的通海如泰地区也曾有过一支革命武装——红十四军。请回答:

(1)简述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背景。说一说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过程的大事。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探索出怎样的一条正确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探究与思考:

材料一:毛 * * 为何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饶道良认为至少有五个原因:第一,这里地处湘赣边界,邻近粤鄂,影响比较大;第二,这里离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广州比较远,反动势力比较薄弱;第三,这里受大革命的影响,各县普遍建立过 * * 党、工会、农会等组织;第四,这里山势险要易守难攻;第五,这里有自供自给的农业经济,便于解决部队的给养。——《星星之火映天红——记井冈山道路》(2011年5月14日新华社)

材料二:

注:红十四军活动区域主要在通海如泰地区。(指当时南通、海门、启东、如皋、泰兴、泰县、靖江、东台等八县,包括今海安、如东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支红色武装仅存在了数月。)

回答: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有利条件相比较,红十四军的武装斗争在区域位置及地势上有哪些不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三:

材料三:红十四军的失败,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和当时的全局看,是暂时的局部失败,正如这个时期绝大多数苏区和红军遭受的损失一样,是整个革命过程艰难曲折的反映。 * * 党人、革命群众、红十四军的广大干部和战士为祖国解放、为 * * 主义事业所表现的可歌可泣的英勇献身精神和光辉的革命传统,则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值得我们歌颂的。——刘瑞龙《回忆红十四军》(江苏人民出版社)

回答:结合南通籍老一辈革命家刘瑞龙(1910——1988年)的论述,谈谈你在初步了解红十四军斗争后的感受。(不要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