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猩猩比专家还高明? 林 衍
埃利奥特是个奇怪的病人。他有着超高的智商与过人的谈吐,却无法决定用蓝色的笔还是黑色的笔写作,不能选择听哪个电台的广播,每到饭前必须到很多个餐厅比较菜单、环境甚至灯光效果,却往往徒劳无功。甚至当医生给出了两个复诊日期供他选择时,他都要花费足足半个小时时间在记事本上列出两个日期的好处和坏处,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简单说来,他失去了决定的能力。
这一切源于几个月前的一次小手术,医生在他的大脑皮层靠近额叶的地方切除了一小块肿瘤。此后,埃利奥特就奇怪地丧失了情绪体验的能力,即使看到刺激性很强的图片,如血肉模糊的脚或着火的房子,也变得无动于衷。
在上世纪 80 年代,这一病例令人感到震惊。当时的神经科学普遍认为情绪是非理性的, 一个没有任何情绪的人理应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 最简单的推理是,如果没有感情用事,人们就不会刷爆信用卡。
在《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如何让那个大脑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书里,作者乔纳·莱勒这样解释埃利奥特现象——他损伤的脑区是被称作眶额叶皮质的组织,专门负责将感官层面的情绪整合到决定过程中。当某人被某道菜吸引时,情绪脑系统会告诉他“就该选择这个”,而一旦这种神经连接受损,我们将无法做出有分寸的决定。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感情用事,人们连刷哪张信用卡都不知道。
那么,在通常情况下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是更该听从直觉还是分析做出决定呢?
美国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进行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到一批大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海报,候选的作品是:一幅莫奈的风景画、一张凡·高的紫色百合以及三张有趣的小猫海报。
在开始选择前,大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组为不思考组,凭感觉选择。另一组测试者的任务则复杂得多,他们要回答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不思考组 95%的测试者选择的要么是莫奈,要么是凡·高。但是,那些思考组的测试者却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小猫。而在几星期后的追踪访谈里,不思考组的测试者中没有一个人后悔自己选了印象派,选择小猫的人则有 75%以上表达了后悔之情。
“分析过度会造成危险,你会失去知道你真得想要什么的能力,然后你选择了最糟糕的小猫海报。”威尔逊总结道。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小时候进商场买衣服,我总习惯于把所有买得起的品牌看个遍,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精挑细选的常常转天就后了悔,第一眼看上的则八九不离十。
心理学家迪克赫斯认为,直觉在决定中起到多大作用往往取决于情境。当面临简单的选择时,比如厕纸、灯泡等家用品,顾客往往只需要计算性价比这一种变量。这时,思考时间越长,做出的决定越满意。一旦选择局面复杂起来,理性就败给了感性。他曾观察过在宜家宜居购买家具的人,发现人们在分析各种选择上耗费的时间越长,往往后悔的几率就越高。
他的结论是:应该大胆启用理性脑解决简单的问题,因为这些分析不会让我们的前额叶皮层难以承受。而情绪脑这时根本派不上用场,因为直觉既不能比较商品价格也无法计算得失。当进行异常复杂的决定时,依赖理性脑则会让大脑皮层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而不堪重负,因为任何超过四个变量的问题都会让理性脑承受不了。这时候,直觉告诉你的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你的情绪脑知道的东西往往比你自己知道的要多。简单来说,情绪脑像是精致的便携式计算机,而理性脑不过是一个过时的计算器。
但我想,真正的问题恐怕在于,人们总是不那么容易看出某个决定是不是属于复杂的类型。比如和部门同事坐在一起玩“升级”这种扑克游戏时,我常常把计算牌面上还剩下多少张主牌这种事情视为复杂的局面,并大胆运用情绪脑参与游戏。结果呢,就是我的“便携式计算机”总是被大家的“过时计算器”打败,成了个喜欢“瞎出牌”、屡屡被对家鄙视的坏典型。(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埃利奥特因手术损伤了眶额叶皮质组织,结果失去了决定能力,这一病例影响了人们对情绪的认识。
B.作者拿“刷爆信用卡”和“刷哪张信用卡都不知道”作对比,说明了情绪脑与理性脑的不同功能。
C.作者认为玩“升级”扑克游戏时计算主牌是需要做出复杂决定的,但实践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D.文章依次介绍了科学家对情绪脑、理性脑功能研究的几个不同阶段,表达了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E.文章语言平实,说明事理深入浅出,恰当地运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
小题2:文章写作者“小时候进商场买衣服”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小题3:文章以“大猩猩比专家还高明?”为题,有何妙处?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小题1:B、D(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小题2: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例,呼应上文的科学实验,说明过度分析会误导人们选择这一道理。②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和可信度。(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①标题引自乔纳·莱勒的书名,以问句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乔纳·莱勒观点的质疑,同时能引发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②以“大猩猩”和“专家”分别指代“情绪脑”和“理性脑”,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能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1: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B项“对比”的说法有误,两种现象都是用来说明“情绪脑”的功能,不是对比;D项“依次介绍……几个不同阶段”的说法有误,文章没有介绍对大脑功能研究的几个不同阶段。
小题2:
题目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所写的内容是抽象而枯燥的科学道理,读者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运用举例的方法,有助于形象地说明科学道理,也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当然,答题时应结合文本将“科学道理”的具体内容回答出来,以免因架空分析而被扣分。
小题3:
题目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也就是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考虑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回答标题在概括内容、表明情感态度、体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考虑标题的形式特点,包括修辞、句式、语言特点等,从而概括出标题在吸引读者方面的作用。至于结构上的作用,由于很难自圆其说,一般不作为答题点。本题中,考生首先要根据乔纳·莱勒书名中的“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推断出,乔纳·莱勒的观点是“大猩猩比专家高明”,而标题“大猩猩比专家还高明?”,则用“还”字和问号,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观点的不同见解。其次,还要将“大猩猩”“专家”这两个比喻的本体还原出来,以准确解说标题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