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2008年9月25日我国利用“神舟七号”飞船将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成功送入太空,9月26号北京时间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原来的椭圆轨道变为距地面高度为的圆形轨道.已知飞船的质量为 ,地球半径为R,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 ,引力常量为G,由以上数据可推知:

A.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时宇航员由于不受引力作用而处于失重状态

B.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等于

C.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动能等于

D.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答案

BCD

题目分析:在太空中,宇航员并非不受引力作用,而是受到万有引力作用,所以A错。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得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所以运动的动能为,C对,也可得出,因此,B对。地球平均密度为,D正确。

点评:此类题型属于匀速圆周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需要知道万有引力公式、通过变形就能得到所需要公式。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齐白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白石老人以画虾闻名。他画的虾,通体透明,富有动感。在他的笔下,一只只空灵通透的虾跃然于纸上。虾是在水中浮游的活泼玲珑的小生灵,白石老人却只用寥寥数笔赋予了它们无尽的朝气与生命力。

据说,齐白石一开始画的虾太重写真,形似而神不足。后来他意识到了“删繁就简三秋树”,画的虾越来越简练,以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却越发有神,以少胜多,获得了成功。这其中,将虾的后腿由开始的10只减为8只,再到后来的6只,虾眼也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笔。关键的一点是,在对头、胸部位的处理上,又加了一笔浓墨,更显出虾躯干的透明。由此,我们看到,齐白石并不是以非常精确的手法描绘具体物象,他的观察点和绘画手法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细细数来,我们可以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出现的洞窟壁画、彩陶纹等以来,艺术形式往往多以纯感性的形象出现,模糊而又简单是这一时期艺术的特点。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绘画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开来,人们开始有了理性的认识,有了独立的理论,在审美标准上要求做到形似,逐渐要求描绘形象“逼真、明晰”,也就是说要“精确”不要“模糊”。古人说:“狗马最难,鬼魅最易。”因为狗马是人们常见的,一定要画“像”了,不“像”就不好,而鬼魅没有形,当然最容易了,这其实反映出的是当时人们崇尚“精确”的审美观。而东晋的顾恺之也曾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到了宋徽宗时代,因宋徽宗崇尚形似,追求细节的真实,所谓院体画的状形之风甚盛,如崔白的《寒雀图》、李嵩的《花篮图》等都体现了“精确”的审美观,反映了当时绘画创作上的一种时尚。

而从南宋开始,这种时尚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诗情画意的描绘,画幅虽小却富有诗意,如南宋四大家之一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一叶扁舟,一个老翁坐在小舟上垂钓,画上除了这一处笔墨,其余都是空白,这些留白不是真正的空白,而是水,或是水天相接,计白以当黑,这就是画的妙处。

齐白石后期画的虾:()

A.形似而神不足

B.虾的眼睛只是两点

C.将虾的后腿变为4只

D.头、胸加了一笔浓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