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狂人”谭盾的理想与现实

喻 盈

他状态年轻,留着平头,一身天蓝棉麻衬衫、贴身亮橙T恤、白色长裤,色彩搭配颇有些“小清新”,也隐约显露依然紧致的身体线条。

他就是谭盾。他认为,自信是最大的资本,又说:“湖南人的气质是既鬼气又放荡,既浪漫又高尚,既理想又现实”。这个有“霸蛮”性格的湖南人,头脑中没有框框。他的确是永远的“年轻人”,不断尝鲜。2013年推出的是“微电影交响诗”,之前他在做的是“建筑音乐”、“互联网交响乐”,还想尝试“互联网歌剧”。

“建筑音乐”的实施地,是他位于上海郊区古镇朱家角的工作室“水乐堂”。他请来矶崎新工作室的建筑设计师,把一幢水乡老宅改造成声音剧场,下层是现代极简的钢结构支架,以便将屋外的河水引入屋内,而上层,依旧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木质样式。

不止如此。他还创作了专在水乐堂演出的《天顶上的一滴水》,把河流当琴弦,把他改造的这个建筑当成一件乐器。一出场,乐手们便敲击水乐堂的钢梁和铁梯,是为“钢铁摇滚”。然后天顶上水滴坠落,那声音被建筑的回响不断放大,好似一支水的交响乐队。

谭盾又一次实现了他所擅长的“东西方交汇、古典与现代合流”。他形容这是李白所说的“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但实际上他总是在把“大音希声”变成具体的可见、可触、可闻、可感,光是乐音还不足够,各种多媒体都是他的武器。

对于这些,谭盾说,他要感谢纽约,“到了纽约,你疯狂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1986年,谭盾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毕业,拿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奖学金飞往纽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那时他在国内已经成名,与叶小纲、郭文景等并称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还为电影《火烧圆明园》写了主题曲《艳阳天》。他的“离经叛道””也初露端倪。22岁时创作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他就加入了鼓、箫等中国民乐元素,因为过于前卫而引起极大争议。他还记得老师拿着他的曲谱,皱起眉,用四川话问:“你有那么深刻没有?”

奔向纽约的谭盾,携带着满身锐气和满怀雄心。第三天,他就被震了一下。他穿了件汗衫,被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学者联合会叫去座谈,结果在会场见到了西服革履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和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贝聿铭。李政道跟他谈话,谈的都是音乐。谭盾有点蒙,心想: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我才能够跟这些人对话?

谭盾很快察觉到,纽约是分层的。哥伦比亚大学代表的是学术圈,是精英文化,斯文、严谨、刻苦耐劳、对知识的追求永无止境;而纽约大学和艺术家聚集的格林威治村,则是通俗文化、前卫艺术生机勃勃的催化地。

谭盾觉得他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得益于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大学的“浸淫”。“你会发现我的创作里,既有哥大训练带来的知识面,又有下层那种狂妄、实验、不屑一顾的胆量。”

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那段“又穷又浪漫”的时光里,谭盾已经做出了后来使他声名大噪的陶乐、水乐、纸乐实验。烧制坛坛罐罐,揉搓、撕扯纸张,探索它们的发声,这位音乐青年有时看上去更像个装置艺术家。他也的确在当代艺术圈引起了波澜。1990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还邀请他展出了他为作品《九歌》自制的一组陶乐器。

那时候他住在中国城的地下室,室友是如今的著名导演顾长卫。《九歌》首演的海报,就是顾长卫在这地下室里替他拍的。“我没有钱去工作室拍照。顾长卫说,这还不简单吗。他拿绳子串起几件中国古乐器,挂在一个架子上,然后让我在那前面席地而坐。他把相机架上,设定成自拍,自己举个手电筒站一旁给我打光。我最好的一张照片就是这么拍出来的。”

谭盾喜欢纽约。他说纽约让他看到自己,自己就是最大的资本,“‘你’就是价值”。

但是,谭盾仍觉得,要真正获得世界性的影响,还是得借助“上层的训练”。他想到了交响乐,“全世界有多少交响乐团?交响乐团就是世界性的音乐平台!我决定我就要做这个,把陶乐、水乐、纸乐放进交响乐里去”。

就像他所预期的,全世界交响乐团都成了他的舞台。然后,他又往更“上层”去,发展出一套有意与西方“乐音音乐”相对应的“有机音乐”体系——陶乐是土地之声,水乐是河流之声,纸乐是风之声,一切自然之声,都被他用创作的“巫术”驱赶,攻占曾被主流音乐体系垄断的殿堂。

这个湖南人站在聚光灯下,不是偶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湖南人的气质是既鬼气又放荡,既浪漫又高尚,既理想又现实”,文中引用谭盾的这句话主要是为了突出谭盾作为湖南人的骄傲之情。

B.传记开头写“状态年轻,留着平头,一身天蓝棉麻衬衫、贴身亮橙T恤、白色长裤,色彩搭配颇有些‘小清新’”,意在表现谭盾自信的精神状态。

C.谭盾的“离经叛道”很早就显现出来了,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因过于前卫而引起极大争议,但他的老师仍支持他继续走下去。

D.谭盾为实施“建筑音乐”,曾将位于上海郊区古镇朱家角的一幢水乡老宅改造成为声音剧场,以河流和建筑作为乐器进行音乐演出。E.纽约求学的经历对谭盾影响很大,“到了纽约,你疯狂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谭盾在纽约求学时学到了自由、浪漫,学到了狂妄、实验、不屑一顾。

小题2:文章中提到了在谭盾眼中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大学的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联系全文回答:“‘狂人’谭盾”的“狂”表现在何处?(6分)

小题4:文末说“这个湖南人站在聚光灯下,不是偶然”,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不是偶然”的认识。(8分)

答案

小题1:BD(答B 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

小题2:示例:①点明两所大学给予谭盾的不同濡染与影响,揭示了谭盾严谨刻苦、勇于追求的精神品质与狂放不羁、大胆创新的思维意识的源头;②与文章标题相呼应,指出谭盾的富有理想又踏实认真的性格的形成原因;③为后面写谭盾在音乐上追求更上一层做铺垫。(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3:示例:①他自信,头脑中没有框框,永远“年轻”,不断尝鲜。②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离经叛道”,在自己的交响乐作品《离骚》中加入了箫、鼓等民乐元素;③他在纽约求学期间不断寻求音乐上的创新,做了后来使他名声大噪的陶乐、水乐、纸乐实验。(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4:示例:①(4分)谭盾能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是有原因的:谭盾具有湖南人既鬼气现实又浪漫理想的独特气质,有着“霸蛮”的性格;谭盾不满于现状,勇于创新,有敢于探索的开拓精神;谭盾永远保持着年轻状态,不断尝鲜,追求“更上一层”,有上进心;谭盾认同自我,相信自己,有“‘你’就是价值”的自我意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大意对即可)②(4分)每个偶然其实都是必然,本来就不存在偶然。看似偶然的成功,其实都是必然铺垫而成。扎实走好每一步,最终会获得想要的成功,谭盾的成功是这样的,这也启发我们,想要实现理想,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创造,厚积薄发。

小题1:

题目分析:A项是对谭盾性格的总结,表现的有谭盾作为湖南人的骄傲之情,但主要说明了谭盾的音乐与其性格的关系;C项,“他的老师仍支持他继续走下去”说法错误,文中老师的话是一种质疑;E项,从文中来看,谭盾在纽约求学不仅学到了“狂妄、实验、不屑一顾”,还学到了“斯文、严谨、刻苦耐劳、对知识的追求永无止境”。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小题2:

题目分析: 回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想到与题目上——“狂人”谭盾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再者想到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另外还要想到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类似的术语。

小题3:

题目分析:抓住第2段“他认为,自信是最大的资本,又说:‘湖南人的气质是既鬼气又放荡,既浪漫又高尚,既理想又现实’。这个有‘霸蛮’性格的湖南人,头脑中没有框框。他的确是永远的‘年轻人’,不断尝鲜”,倒数第3段“我决定我就要做这个,把陶乐、水乐、纸乐放进交响乐里去”加以概括提炼即可。

小题4:

题目分析: 本题实质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根据题目中“理想与现实”就可想到追求与扎实,回答时围绕这两点展开即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When Dave was eighteen, he bought a secondhand car for 200 so that he could travel to and from work more (1) than by bus. It worked quite well for a few years, but then it got so old, and it was costing him (2) much in repairs that he decided that he had better (3) it.

He asked among his friends to see if anyone was particularly (4) to buy a cheap car, but they all knew that it was falling to pieces, so (5) of them had any desire to buy it. Dave’s friend Sam saw that he was (6) when they met one evening, and said, "What’s (7) , Dave"

Dave told him, and Sam answered, "Well, what about advertising it in the paper You may (8) more for it that way than the cost of the advertisement!" Thinking that Sam’s (9) was sensible, he put an advertisement in an evening paper, which read "For sale: small car, (10) very little petrol, only two owners. Bargain at 50. " For two days after the advertisement first appeared, there was no (11) . But then on Saturday evening he had an enquiry. A man rang up and said he would like to (12) him about the car. "All right, " Dave said, feeling happy. He asked the man whether ten o’clock the next morning would be (13) or not. "Fine, " the man said, "and I’ll (14) my wife. We intend to go for a ride in it to (15) it. "

The next morning, at a quarter to ten, Dave parked the car in the square outside his front door, (16) to wait there for the people who had (17) his advertisement. Even Dave had to (18) that the car really looked like a wreck. Then, soon after he had got the car as clean (19) it could be, a police car stopped just behind him and a policeman got out. He looked at Dave’s car and then said, "Have you reported this (20) to us yet, sir\

14()

A.follow 

B.meet 

C.bring 

D.introd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