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课本中“'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活动与探究”用到H2SO4、Ba(NO3)2、NaOH、K2CO3四种溶液,某校化 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后的废液进行了探究。

取废液少许,测得其pH为12。

【提出问题】废液中除含OH-外,还含有哪些离子呢?

【理论分析】废液是由四种盐混合而成的。这四种盐电离出的8种离子(H+、SO42-、Ba2+、NO3-、Na+、OH-、K+、CO32-)之间会相互发生反应。废液的pH为12,显碱性,所以一定不存在的一种离子是____;有三种离子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存在,它们是NO3-、K+和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另外,可能还含有SO42-、CO32-

乙同学:另外,可能还含有Ba2+

丙同学:另外,可能还含有Ba2+、SO42-、CO32-。以上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假设中,_____同学的假设一定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选择其中一种可能成立的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我选择____同学的假设,实验方案如下:

答案

【理论与分析】H+;Na+

【猜想与假设】丙;Ba2+与SO42-、CO32-不能共存(合理即可)

【实验验证】甲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

——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                         ——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材料三

注:前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格罗米柯得了个“不先生(Mr.No)”的美称。美国共投过83次反对票,其中59次都是“单兵作战”。

——《新京报》

(1)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6分)

(2)简述19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6分)

(3)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分别反映怎样的国际关系或现象?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外交努力。(6分)

(4)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