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说钓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当初夏、中秋之月,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泛然,浮动的样子),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无何,表示时间相隔不久)浮子寂然。则徐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刚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

  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钓之未善也(方法技术)

B.思其动而之(拖拉)

C.盖逾时始得一动(过了一些时候)

D.长可四五寸(左右)

E.起立而之(偷偷抓住)

F.乃一得(隔一段时间)

2.下列对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

译文:只见村里的塘水碧澄澄的,水波浮动,像蔚蓝色的晴空一般。我忙把鱼竿、钓丝整理好,提起鱼篮前去了。

B.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

译文:这是小鱼来偷吃鱼饵,大鱼快要上钩了!

C.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译文:钓到村里耕田的人都准备回家吃午饭的时候,我才收起钓竿,提着鱼回家。

D.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译文:放眼观望着浮子,浮子还是跟以前一样一点也不动。

3.下面说法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作者在乡间闲暇无事的时候,非常喜欢钓鱼,而且钓鱼的技术也不错。

B.作者比较喜欢在每年的初夏至中秋这一段时间去塘里钓鱼。

C.这天从早饭后直到傍晚时分,作者一直在钓鱼,因此肚中饥饿,非常难受。

D.这天钓鱼,作者只钓到了一条小鲫鱼,真是扫兴而归。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钓鱼的情景、过程和钓者的心理状态都描写得十分具体而生动。

B.文章意在以钓为喻,说明钓取功名的人也是带着和钓者一样的心理状态。

C.文章意在表明钓胜于鱼,即全身心投入工作比功成名就重要得多。

D.文章寓意深刻,有极强的讽刺力。

答案

1.E

2.C

3.B

4.C

填空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中华鲟

  ①中华鲟是我国的特产珍稀物种,俗名腊子、鲟鱼、鳇鱼等,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它体形较大,一般体长为2.5米左右,体重约200千克。它身体粗壮,略呈梭形,头较大,为三角形。头部背面有骨板,表面粗糙。在身体的背后和两侧,排列着5行菱形的骨板。骨板的数目随个体不同有变化,左右也不对称相等,通常背部中央1行最大,由12块组成,体侧各有2行。

  ②中华鲟属于很原始的硬骨鱼类,祖先与恐龙处于同一个时代,为白垩(è)纪古棘鱼的后裔,距今已有超过1.3亿年的历史,故有“活化石”之称。在它的身上仍然保留着许多遗留下来的原始特征,如外形似鲨鱼,全身的骨骼大部分是软骨,体表具硬鳞,尾为歪形,有吸水孔,肠的里面有一个接一个的漏斗状螺旋瓣等;但也有一些现代硬骨鱼的特点,如具少数硬骨,有鳃盖,有较大的、仅有1室的鳔,繁殖为体外受精等。它是介于软骨鱼与硬骨鱼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类型。

  ③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是长江中洄游路线最长的。每年7~8月,在我国黄海、东海等东部沿海大陆架附近索饵、育肥的成体,纷纷汇聚于长江口等河口处,然后溯江而上,到产卵场所繁殖后代,冬季则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越冬。整个洄游过程约历时一年,路途长达3000余千米。从进入长江以后,便开始绝食,在淡水中消耗的能量和性腺发育需要的物质,全靠在海中所积累的大量脂肪来供给。产卵场所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这里水流湍急,含氧量充沛,水质、水温十分适宜。

  ④幼体出生以后,便同成体一起,又开始顺流而下,最后返回大海中成长。等到十余年后,性腺成熟之时,再溯河洄游,重返出生地产卵繁殖。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了中 * * 的象征,被命名为中华鲟。

  ⑤中华鲟的寿命为50年左右,可以重复产卵,但性成熟较迟,一般雄性11岁,雌性14岁才开始生殖。生殖周期长,雌性相隔3~5年才产一次卵,相对生殖率也较低,在自然界成活率仅有1%。在产卵群体中,中老年个体多,繁殖力低,恢复力也低。所以经不起环境的剧烈变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则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这是其群数量变动的一大特点。

  ⑥在葛州坝工程建设之前,中外专家提出了两种挽救中华鲟的建议,一种是“工程救鱼”,即在葛州坝工程中给中华鲟修建一条鱼道、鱼梯或升鱼机等通道,使它能够平安地到达产卵场所;另一种为“生物救鱼”,即在坝下建立蓄养池,仿照中华鲟产卵场所的环境条件进行人工繁殖,使用人工方法催产孵化,使它们能够增殖,然后放回长江中,同时把一部分性腺尚未成熟的个体网捕后运送到上游,使其越过大闸,继续上溯。结果后一条建议被采纳,并于1982年在葛州坝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

  ⑦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过程是:首先在长江网捕中华鲟,运往中华鲟研究所暂养池中蓄养。然后进行性腺观察,将确认成熟的个体进行人工注射催化剂,促使雌性产卵、雄性排精,再经过复杂的人工授精等程序后,将受精卵送进孵化池进行孵化。幼体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分批放流到长江之中了。投放的幼体的体长大约为9~11厘米,放流前曾分批浸泡在荧光药物示剂中,为它们做上了标志,这不仅可以监测中华鲟的资源,而且还可以检验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后的效果。

  ⑧尤为可喜的是,野生的中华鲟面对被截断了的长江故道,终于能够及时适应环境,在葛州坝下建立起了新的产卵场所,出生的幼体也在逐年增多。(选自《百科知识》)

1.“所以在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个句子是从选文中摘录下来的,请问这个句子应该放回选文哪一段的末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选文第⑦段,请简要概括人工繁殖中华鲟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华鲟。

B.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整个洄游过程约历时一年;洄游路途长达3000余千米,是长江中洄游路线最长的。

C.为了挽救中华鲟,葛州坝工程建设者采纳了中外专家“工程救鱼”的建议,在葛州坝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

D.中华鲟俗名腊子、鲟鱼、鳇鱼等,由于它世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了中 * * 的象征,被命名为中华鲟。

5.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请从选文第①段中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