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1)按照一定依据把物质进行分类,是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便捷途径.现有三组物质:①铜、水银、金属钠、冰  ②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氧化镁、一氧化碳  ③食醋、白酒、加碘食盐、氯酸钾.每组中均有一种物质所属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这三种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2)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

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

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进行实验】

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④,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猜想可行的实验方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②______果肉表面变色 
猜想③将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④______温度高的先变色 

【得出结论】______.

【反思与评价】

(1)在②--④三种猜想中,你认为猜想______(填代号)最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2)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要防止果汁变质,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答案

(1)①铜、水银、金属钠是单质,冰是氧化物.

 ②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是非金属氧化物,氧化镁是金属氧化物.

 ③食醋、白酒、加碘食盐是混合物,氯酸钾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2)【进行实验】证明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可将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要证明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可各取一小块苹果分别放入两支集满氧气的试管中,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两试管中苹果的变色速度.

【得出结论】猜想①实验,果肉表面不变色,说明猜想①错误,猜想②实验,果肉表面变色,说明猜想②正确,猜想③实验,果肉表面不变色,说明猜想③错误,猜想④实验,温度高的果肉表面先变色,说明猜想④正确,所以最后结论是:果肉表面变色是果肉中的成分与氧气作用的结果;“生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果肉变色速度越快.

【反思与评价】(1)因为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不与其它物质反应,所以猜想③最不正确;

(2)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长时间放置后,水中会溶解少量氧气;

(3)为了防止果肉与氧气反应而变色,可以采用将水果采用真空包装,并低温保存的方法.

故答案为:(1)H2O;MgO;KClO3

(2)【进行实验】

猜想可行的实验方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  
猜想②将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猜想③  
猜想④各取一小块苹果分别放入两支集满氧气的试管中,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两试管中苹果的变色速度 
【得出结论】是果肉中的成分与氧气作用的结果;“生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果肉变色速度越快;

【反思与评价】(1)③;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不与其它物质反应;(2)水中溶解了氧气;(3)将水果采用真空包装,并低温保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并回答问题。

敲雪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3)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5)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6)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7)“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选文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