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多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⑤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⑧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得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①句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C.本文②~④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是讲民心向背的: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失败。

4.填空。

(1)在文中空缺处填上课文原句。

(2)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施行“仁政”(2)放弃(3)兵器(4)归顺、服从

2.(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背叛他。

      (2)(一座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C

4.(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计算题
综合题

(26分)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到960年北宋王朝建立,这一段将近1200年历史区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大思潮悉数登场,……三教相互辩难,相互借鉴,共同展开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内容。

——宋志明《论三教并立的形成与中国哲学的新开展》

(1)历史上,儒学也被称为儒教,与道教、佛教并称三教。学者考证“儒教”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形成“儒教”概念的原因。材料中“三教相互辩难,相互借鉴”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6分)

(2)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与19世纪末的康有为对待“孔教”的具体态度有何不同?各有何重要意义?(8分)

(3)欧洲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人们往往认为这一时期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天主教会)。结合史实分析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是如何走出基督教统治的“黑暗时代”的?(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分析。)(8分)

(4)1951年,美国驻缅甸大使大卫·基观察到:缅甸85%人口是虔诚的佛教徒。据此,他认为,对缅甸佛教事业进行援助会赢得缅甸人的好感,取得“多于军事或经济援助几倍以上的成效”。随后,美国国务院批准了“通过缅甸的佛教计划来加强 * * 活动”的建议,并拨出款项予以支持。简要分析美国这一措施出台的相关背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