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叙述中能肯定A的金属性比B的金属性强的是(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mol B从酸中置换出的H2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答案

答案:D

题目分析: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一般依据是: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6.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7.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据此可知选项D可以说明,其余选项都不能说明,答案选D。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重要的考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金属性强弱比较规律的熟悉了解程度,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的关键是明确金属性比较的规律,然后灵活运用即可。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金属性强弱只与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系,而与失去电子的是多少无关系。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寺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材料三 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以上材料均引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的“盗”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说明隋朝君臣和唐朝君臣在“止盗”的态度和措施上有何异同?各自的出发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所反映的隋炀帝统治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统治政策?他采取这种统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