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下面是20世纪初《安徽俗语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9分)

“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家国事,好不羞惭。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⑴列举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两次。(2分)

⑵从1840—1901年,中国失掉许多重要的领土,举两例加以说明。(2分)

⑶“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列举近代两位)(2分)这些人的斗争给后人什么精神?(1分)

⑷用一句比喻性的成语概括“国若危,家何能保”的意思。(1分)

⑸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作者的什么心态?(1分)

答案

⑴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⑵香港岛,台湾。

⑶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⑷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⑸忧国忧民

题目分析:第(1)题,注意时间的限定,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2)题,这一题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可以得出,是香港岛和台湾。

第(3)题,近代民族英雄有很多,列举其中几个即可,比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等。他们的精神共性就是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4)题,这一题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成语的了解,与历史关系不大。汉语基础好的同学能答出来,否则比较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与题目的要求比较吻合。

第(5)题,这一题比较简单,从材料中“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等语句中看出作者具有忧国忧民的心态,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 解答这道题不仅需要有历史知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汉语底子。因为题目中有几道题不是考查历史,而是考查语文水平,比如第4题考查的是成语,第5题考查的是作者的思想,这些题与语文都是息息相关的。作为文科的历史,与语文是密不可分的,这启示我们以后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与汉语相结合,提升汉语水平的同时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