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无限”在“有限”之中,“有限”开垦着“无限”,这是黑格尔强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思路奠定了哲学“现象学”的基础。“现象学”一出来,“无限”“绝对”“完满”等等就不再是抽象、孤立、遥远的,而就在“有限”“相对”之中;也并不是离开看“相对”“有限”,还有一个“绝对”“无限”在。于是,哲学就不再专门着重去追问“理性”之“绝对”“无限”,而是追问在“相对”“有限”的世界,如何体现其无限、完满、绝对的意义来。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黑格尔现象学诞生的理论背景

B.意义追问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

C.黑格尔思想所带来的哲学转向

D.“有限”与“无限”的丰富内涵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文段开篇指出并详述“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之后通过“于是”引出文段的重点,即哲学追问的方向发生转变,由追问“理性”之“绝对”“无限”转变为在“相对”“有限”的世界里,如何体现其无限、完美、绝对的意义,C项与文段中心表述一致,当选。 A项,“理论背景”无中生有,排除; B项,“意义追问的地位”无中生有,排除; D项,文段强调的重点为“在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下哲学追问方向转变”,而非论述“无限”与“有限”的内涵,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单项选择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_______”,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译者得矫揉造作,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的风格.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1786一1834,德国神学家、阐释学家——注)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然而, “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言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言为终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皆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绎篇·论》).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 (摘自钱钟书《论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论学文选》)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

A.翻译做得好,完全可以做到原汁原味

B.翻译是一种忠实的创作

C.翻译者即反逆者,所以翻译是不可信的

D.翻译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会失去对民族文学和精神的把握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