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_______”,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译者得矫揉造作,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的风格.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1786一1834,德国神学家、阐释学家——注)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然而, “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言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言为终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和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皆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绎篇·论》).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 (摘自钱钟书《论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论学文选》)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

A.翻译做得好,完全可以做到原汁原味

B.翻译是一种忠实的创作

C.翻译者即反逆者,所以翻译是不可信的

D.翻译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会失去对民族文学和精神的把握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指出: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翻译应该首先忠实于原文,所以翻译是一种忠实的创作.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

某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大楼工程,地下为3层连体车库,地上24层,其中:裙房6层,檐高27m,报告厅混凝土结构局部层高8m,演艺厅钢结构层高8m。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埋深12m。地下水位在底板以上2m。由于现场场地开阔故地勘报告和设计文件推荐基坑土方施工采用放坡大开挖。主楼脚手架采用分段悬挑式,裙房采用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核心筒剪力墙采用大钢模施工,装修采用吊篮施工,现场自制卸料平台。某施工总承包单位中标后成立了项目部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工程开工前,项目部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其中规定: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程序为确定安全管理目标;编制安全措施计划;实施安全措施计划。监理工程师提出了意见。

事件二:工程开工前,项目部编制了《安全措施计划》。内容有工程概况;管理目标;组织机构与职责权限;规章制度。监理工程师提出了意见。

事件三:工程开工前,项目部采用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进行了危险源辨识。规定了施工现场采用危险源提问表时的设问范围,其中有在平地上滑倒(跌倒);人员从高处坠落(包括从地平处坠人深坑);工具、材料等从高处坠落;头顶以上空间不足;用手举起搬运工具、材料等有关的危险源;与装配、试车、操作、维护、改造、修理和拆除等有关的装置、机械的危险源;车辆危险源,包括场地运输和公路运输;火灾和爆炸;邻近高压线路和起重设备伸出界外;吸人的物质等10项内容。监理工程师提出了意见。

问题:

(1)本工程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分部分项工程有哪些?

(2)本工程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行专家论证的分部分项工程有哪些?

(3)事件一中,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程序还应有哪些?

(4)事件二中,安全措施计划的主要内容还应有哪些?

(5)事件三中,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辨识方法还应有哪些?

(6)事件三中,施T现场采用危险源提问表时的设问范围还应有哪些?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