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盐城市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2012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5.5%。

材料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但也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张。

材料二: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1) 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6分)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的市民化。(6分)

答案

(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③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向城镇聚集,合理配置资源。④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消极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向城镇聚集,可能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城市的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带来巨大压力。

(2)①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法律法规,平等地为他们提供就业、居住、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保障和服务;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着力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收入等民生问题等。

②农民: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角色,主动融人到城市中;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

③企业:诚信经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6分)

(1)题目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材料的分析和应对措施的解析。通过关键词“城镇化”我们可以得出其影响的对象有:农民、农业以及产业结构、国家资源配置、城市。所以我们只要通过分析城镇化对于这几个主体的影响的积极意义和不利影响即可。但注意答题的逻辑。要么按主体回答,要么按影响性质的好坏去回答。

(2)题目分析:试题设计的比较开放,我们回答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主体的作为必须与措施对应。作为政府如何操作。重在服务和引导。个人重在转变观念。企业重在承担责任。作为政府主体不仅要落实政策,还要转变观念对于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所以必然要强调财政的作用。农民工的主要知识点在课本的就业和劳动者中都有所涉及,难度不大。企业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也应该出现在答案中。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