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在一次演讲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新编了“三个和尚吃水”的故事。
有三座庙,离河都较远。
第一座庙,三个和尚一开始轮流挑水,三人都很累,于是他们商量分三段挑,你挑第一段,我挑第二段,他挑第三段,轮流休息,三个和尚一协作把缸里的水就挑满了。
第二座庙,三个小和尚被老和尚叫去,说庙里立个新规定,从今天起谁挑得多,晚饭就给他加一道菜,谁挑得少,晚上菜就减半或吃白饭,这样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会就把缸里水挑满了。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把后山上的竹子砍了,连在一起做一个输水管道,在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在河边舀水,第二个和尚往输水管道里灌水,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把水装缸里。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三座庙里的和尚分别是怎样提高效率的?(6分)
(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措施的理论依据。(6分)
(1)分工协作,调动积极性。(2分)调整分配方式,引入竞争机制。(2分)采用创新技术,提高生产力。(2分)
(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分)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2分)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2分)
题目分析:(1)要准确解读材料内容,读懂三个和尚各是采用什么办法挑水的,再运用经济生活术语加以表述。他们分别注重了分工协作、竞争、技术创新。(2)该题原理较为固定,学生首先要回顾课本,对规律的相关原理熟练掌握,能结合材料内容选择合理的理论回答。从规律的含义、客观性上回答原理,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