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吴洋同学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         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        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他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丙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光屏上像的大小
3.00光屏上没有像
5.00光屏上没有像
12.0060.00放大
20.0020.00等大
25.0016.67缩小
30.0015.00缩小
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3)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答案

(1)放大  缩小

(2)小 

(3)缩短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要解决此题,需要分析物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知道物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小.

(3)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像距和物距之间的关系,知道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小,像距也越小.

解:(1)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此时手指在凸透镜的焦点之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若看远处的物体,此时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放大;缩小.

(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在逐渐增大,成的像也越小.

故答案为:小.

(3)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增大了物距,所以应减小像距才可以在底片上得到清晰的像.所以应该缩短照相机暗箱长度.

故答案为:缩短.

问答题 简答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背景

某新建办公楼工程,主楼建筑面积29600m2的,地上16层,地下1层,基础埋深4m,现浇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附楼建筑面积5000m2混合结构,地上3层。地下防水采用防水混凝土附卷材防水,屋面采用卷材防水,室内采用涂料防水。土方开挖采用放坡形式。预制桩地基,筏板基础。某施工总承包单位中标后成立了项目部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土方开挖过程中,边坡局部塌方,使地基土受到扰动,承载力降低,严重了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监理单位认为原因是基坑开挖坡度不够。要求清除塌方后作临时性支护措施。

事件二:预制桩施工中桩身断裂。桩在沉人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时,当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项目部分析原因是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采取的措施是在稳桩过程中及时纠正垂直,接桩时要保证上下桩在同一纵轴线上,接头处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监理工程师认为分析不够,措施不全。

事件三:主楼地上一层楼板钢筋验收时,发现柱、板主筋错位,个别保护层不够。项目部分析原因是钢筋未按照设计或翻样尺寸进行加工和安装。防治措施是现场钢筋加工应严格按照设计和现场翻样的尺寸进行加工和安装。监理工程师认为分析不够,措施不全。

事件四:一层电梯侧墙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露筋、蜂窝、孔洞现象。项目部分析原因是表面不光滑、安装质量差,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清除;木模板在混凝土人模之前没有充分湿润,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钢筋保护层垫块厚度或放置间距、位置等不当。防治措施是:模板使用前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或均匀涂刷脱模剂。监理工程师认为分析不够,措施不全。

事件五:二层顶板发现混凝土收缩裂缝。项目部分析原因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如骨料含泥量大等;水泥或掺合料用量超出规范规定。防治措施是选用合格的原材料。监理工程师认为分析不够,措施不全。

事件五中,事故原因、防治措施还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