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某学习小组利用右图装置完成如下实验,以验证所学物质的性质。

(1)若A中盛有浓盐酸,B中盛有紫色的石蕊试液,将A、B中液体分别滴入烧杯①、②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2)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若A中盛有稀盐酸,烧杯①中盛有固体氢氧化钠,将A中的稀盐酸滴入烧杯①,观察到气球变瘪,则证明反应发生了。有的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         。(填一种即可)

(3)若将集气瓶中充满CO2,先将B中盛放的NaOH溶液滴入烧杯②中少量,会看到气球微微变鼓;再将A中的液体滴入烧杯①。请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

现象

装置

气球变瘪又恢复原状

气球变瘪

气球先变瘪后又变得更鼓

滴管A  H2O
烧杯①H2O固体Na2CO3 

答案

(1)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或烧杯②中液体变红;若多答了气球变瘪也给分;只写“变红”不得分)

(2)固体氢氧化钠遇水放热,也可以使气球变瘪(或加入的稀盐酸也占有一定体积)

(3)①浓硫酸(浓H2SO4)②稀盐酸或稀硫酸(写化学式或其它酸也给分)③ 固体氢氧化钠(烧碱)或氧化钙(生石灰)(只写化学式没有固体不给分)

(1)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氯化氢分子可以运动到或烧杯②中,紫色石蕊遇酸变红,所以可以看到烧杯②中液体变红了。

(2)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也可以使瓶内气压变大,以使气球变瘪。

(3)①是溶于水放热,使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变瘪,温度恢复到室温后,气球又恢复原状,故可以选用浓硫酸。②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使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变瘪,所以可以是稀盐酸或稀硫酸③刚开始变瘪是因为溶于水放热使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变瘪,后来变得更鼓是因为二氧化碳被反应没了,所以可以是固体氢氧化钠(烧碱)或氧化钙(生石灰)。

问答题

某工程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招标人3月1日在指定媒体上发布了招标公告,3月6日至3月12日发售了招标文件,共有A、B、C、D 4家投标人购买了招标文件。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截止日(4月5日)前,4家投标人都递交了投标文件。开标时投标人D因其投标文件的签署人没有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书而被招标管理机构宣布为无效投标。
该工程评标委员会于4月15日经评标确定投标人A为中标人,并于4月26日向中标人和其他投标人分别发出中标通知书和中标结果通知,同时通知了招标人。
发包人与承包人A于5月10日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合同约定的不含税合同价为6948万元,工期为300天;合同价中的间接费以直接费为计算基数,间接费费率为12%,利润率为5%。
在施工过程中,该工程的关键线路上发生了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工期延误:
(1)由于发包人原因,设计变更后新增一项工程于7月28日至8月7日施工(新增工程款为160万元);另一分项工程的图纸延误导致承包人于8月27日至9月12日停工。
(2)由于承包人原因,原计划于8月5日晨到场的施工机械直到8月26日晨才到场。
(3)由于天气原因,连续多日高温造成供电紧张,该工程所在地区于8月3日至8月5日停电,另外,该地区于8月24日晨至8月28日晚下了特大暴雨。
在发生上述工期延误事件后,承包人A按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发包人提出了索赔要求。经双方协商一致,除特大暴雨造成的工期延误之外,对其他应予补偿的工期延误事件,既补偿直接费义补偿间接费,间接费补偿按合同工期每天平均分摊的间接费计算。
问题

该工程的实际工期延误为多少天应予批准的工期延长时间为多少天分别说明每个工期延误事件应批准的延长时间及其原因。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