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①青女: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即月里嫦娥。③婵娟:美好的姿态。
小题1:这首诗借助于霜和月,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描写霜和月的?试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这首诗寄寓了诗人在浑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以及崇尚圣洁、耿直而不媚俗的高尚情怀。
小题2:诗人描写霜和月没有从霜月本身着笔,而是写霜月里的青女和素娥;用青女、素娥的“俱耐冷”和“斗婵娟”来象征霜和月的美好品质。这样,诗人不仅描绘出秋夜的自然景象,而且还表现出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小题1:题目分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小题2:题目分析: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诗人描写霜和月没有从霜月本身着笔,而是写霜月里的青女和素娥;用青女、素娥的“俱耐冷”和“斗婵娟”来象征霜和月的美好品质。这样,诗人不仅描绘出秋夜的自然景象,而且还表现出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