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小题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为什么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2分)

小题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 ,这是从和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小题3: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答案

小题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2分)

小题2:空间 时间(2分)

小题3: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小题1:

题目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此题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描写内 * * 础上分析诗歌的描写角度和层次。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

小题3: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景物描写的角度。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此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蒯通论

管同

使韩信竹蒯通之计,汉之为汉,诚未可知。虽然,吾不知通之所融劝信者,果何为也。

夫秦自陈涉以来,俊雄豪杰,鱼鳞杂袭,飙至而云起。战斗所伤,寡人之妻,孤人之子,屠戮人之父母。民被其毒,甚于始皇二世。

数年之间,并而归于刘、项。刘、项两雄亟战乎荥阳京索间,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于中野者,不可胜数。

当是时,天下一日不平,则百姓一日被其毒。毒之去也,待乎刘、项雌雄之决。为蒯生者,宜教信以速灭项王之策,使四海之内晏然无复战斗之危,而民安其所,则所称天下士矣。

知信之能安天下,而教之以乱,听其计,成与败未可知,而于意究何所取乎?两虎斗中原,伤人无算,不足,又驱一虎继之,彼蒯生者,抑何其不仁也。

或曰,生非为天下者也,其意专于爱信而已。君子曰:蒯生岂爱信?吾观其意,大抵自为焉已耳。何以言之?当郦生伏轼说齐,掉三寸舌,遂下七十余城,而通复说信以击之。破已服之国,不可谓仁;夺已成之功,不可谓智。内以丧其谋臣,外以劳其军旅,汉之疑信,自是始矣。

使通城爱信,不宜出此。盖自战国秦项以来,纵横捭阖之徒,无恒产而无恒心。乘天下之有事,说人主出金玉锦绣,以取卿相之尊。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而不利天下之安;利天下之分,而不利其合也。蒯生承战国之风,见正下之将一,自度委质事汉,不过与陆贾、随何、郦生、平原君等,故乐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为资,而坐收其利。其始说信以击齐,是将败之于汉也,既而不成,则遂危言粟辞以触动之,必使其反而后已。其阴险叵测,盖虽高帝为其所欺,而况其下焉者与?

嗟乎!世所贵乎谋士者,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使通诚爱信,则必思所以终全之矣。彼蒯生者,抑何其不义也。

(选自《明清散文选注》,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孤人之子,屠戮人之父母孤:使……成为孤儿

B.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罢:结束,完毕

C.晏然无复战斗之危晏:太平,安定

D.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利:认为……有利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民被其毒,甚于始皇二世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宜教信以速灭项王之策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何以言之至于誓天断发,控下沾襟,何其衰也

D.盖虽高帝为其所欺而身死国灭,为天下奖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说明蒯通不仁不义的一组是(   )

①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②知信之能安天下,而教之以乱

③而通复说信以击之                ④说人主出金玉锦绣,以取卿相之尊

⑤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              ⑥故乐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为资

A.②③⑥

B.①⑦⑥

C.②④⑥

D.③⑤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真正值得肯定的士人能够为天下百姓着想,消除祸患,安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蒯通这类人是不在其中的。

B.作者用蒯通劝说韩信攻击已经臣服的齐国为例反驳了蒯通偏爱韩信的观点:正是由于韩信采用了蒯通的建议,刘邦开始猜忌韩信。

C.蒯通劝说韩信背叛刘邦自立,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刘邦的重用,认为自己效力刘邦不过和陆贾、随何、郦生等人得到同等的地位。

D.文章极有层次地剖析了蒯通的不仁不义,揭露了其自私自利的阴险心理,论证过程中,注重引用史实,议论不流于空泛,简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