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蝴蝶:用典,出自“庄生晓梦迷蝴蝶”,指梦境的美妙快乐。②“自是”是“是自”之意。③五湖:用典,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小题1:颔联历来被名家誉为抒情佳句,试分析这一联是如何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5分)

小题2:本诗除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外,作者还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后两联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颔联运用虚实相生(虚实对比或者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上联写梦见自己回到万里之外家园,“蝴蝶”状梦境美妙和归家的快乐,下联写梦醒后三更半夜听到子规(杜鹃)鸟的哀啼,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凉的意境,梦中归乡是虚,子规哀啼是实,虚实相生(虚实对比),表现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和思乡的悲苦。(3分)(如果扣住上联答用典,抒发了作者思乡的悲苦之情给2分;扣住下联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和思乡的悲苦之情,给2分。上下联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感情正确给5分。)

小题2:“故园书动经年绝”表明作者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书,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家书,了解家乡和亲人情况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作者因收不到家书的孤独愁苦之情。)(2分)“华发春唯满镜生”表达了作者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2分)“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表达了作者归乡还是漂泊,归隐还是宦海苟且的矛盾心理。(2分,)答渴望辞官归隐之情给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可抓住颔联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由“梦”可知,上句为虚写,由“子规”“三更”可知,下句为虚写,故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从“蝴蝶”的典故,“家”可得出作者梦中归家的快乐;“子规”哀啼,渲染的是凄凉气氛,“三更”表现了作者的孤寂。综合起来便可得出答案。

小题2:

题目分析:可根据关键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书”“绝”表明家信很久没有收到,由此可体会出作者渴望了解故乡及亲人的情感。由“华发”“满镜”可联想到诗人的年老,故可从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角度作答。可结合着“五湖”的典故,来理解“不归”“归”,“不归”应是指继续为官,“归”应指作者归隐或者归乡,由此可体会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 ①太山:指泰山。 ②少选:一会儿。  ③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④奚由:即“由何”,从何。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一食尽粟一石(         )          

(2)才美不外  (         )   

(3)鼓而志在太山(         )          

(4)伯牙破琴弦(         )

2.下面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真无马耶   鸣之而不能通意                      

B.虽有千里能  钟子期听                               

C.伯乐不常有  天下之士皆至                     

D.策之不其道  而无接之                           

3.翻译下面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用原文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谈到什么话题?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