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完形填空
根据对话内容,从方框中所给的七个选项中选出五个句子补全对话,使对话完整、通顺。并将所选标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共5个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A:Hi, Betty! Did you go on the school trip? I didn’t see you last Sunday.
B:   小题1:
A:Why?
B:   小题2:
A:What did you do ?
B:I cleaned my room and did my homework.   小题3: 
A:Really? Not much fun!
B:小题4:  I went to a movie with my sister in the afternoon.  小题5:. Was the school trip interesting?
A:Yes. We went to the Science Museum in the morning and went to the zoo in the afternoon. We really had a good time!
A.Then I studied for the test.
B.No, I stayed at home.
C.Because I had lots of things to do.
D.What about you?
E.Because I went on the school trip.
F.Well, it wasn’t very bad.
G.How did you like it?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F

小题5:D

题目分析:这篇对话当中两个人主要谈到上周日各自的活动情况,其中一个人去参加了学校的郊游活动,一个人在家打扫房间,做作业,学习,并在下午看了电影。

小题1:联系上文,你去学校郊游了吗?我上周日没有看见你。可知选B,不,我呆在家了。

小题2:联系上文,为什么?可知选C,因为我有许多事情要做。

小题3:联系前文,我打扫了房间,并且做了作业。及下文,真的吗?可知选A,然后我为考试进行了学习。

小题4:联系上文,没什么乐趣啊!及下文,下午我和我的姐姐去看了电影。可知选F,哦,那还不太糟糕。

小题5:联系下文,学校郊游有趣吗?及下文答语,是的,……,可知选D,你呢?

点评:这是一个七选五题型,选项中给出了两个多余选项,解题中注意区分。特别是要注意问句和答语。一般是根据问句选答语,或是根据答语选问句,注意问答句中人称与数的对应关系。完成后多读几遍,看语义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

综合题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代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大贡献,不在政治而在宗教上。天台、禅、华严三宗的出现已创造完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下的新佛教。尤其在六祖慧能以下的禅宗,在精神上,在意态上,实可算的是一番显明的宗教革命。

唐朝对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有玄奘、义净和鉴真。唐高宗咸亨二年,义净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天竺学佛学,搜罗并抄写佛经,共携回经、律、论约四百部。扬州的名僧鉴真,天宝年间,应日僧荣睿的邀请,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六次东渡,以六十六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传授戒律,并携去律宗、天台宗的经典,弘法传教……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胡如雷《唐史》

材料二 明朝万历八年(1580),一部分耶稣会士来到澳门,以后又陆续有教士来到中国。利玛窦受到明神宗朱翊钧的优待,在北京建立教堂。这些人除为殖民主义者服务,传播宗教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技知识,曾经由徐光启等译成中文。

——摘自许大龄《明史》

材料三  1845年,俄国政府因清政府赠送藏文《大藏经》,回赠各类图书355种共计800余册(幅),另有天文、地理仪器和工具。这些图书可分成21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工艺、地理等等,仅地图就有22幅,另有地图册13本。理藩院收到这批图书后,仅译出书名,便束之高阁了。

——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四 强国兴盛以后,很容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把它强盛时期实行的制度、政策以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奉为神圣,凝固僵化,不再与时俱进,减弱甚至丧失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摘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材料一表现了唐朝文化怎样的大国气象?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造就这种气象的条件。 (10分)

(2)材料二所处的时代,西方世界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为什么还会出现材料三中的现象?(8分)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中外交往的发展呈现哪些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14分)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