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相隔2 s,它们运动的v-t图象分别如直线甲、乙所示.则(  )

A.t=2 s时,两球高度相差一定为40 m

B.t=4 s时,两球相对于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

C.两球从抛出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相等

D.甲球从抛出至达到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的相等

答案

BD

运动过程与v-t图象相结合.甲、乙两小球抛出后均做竖直上抛运动,只是乙的运动滞后2 s.因初始位置高度不同,所以无法确定t=2 s时两小球的高度差,选项A错误;v-t图象中位移的大小等于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从图象中可以看出t=4 s时两球相对于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选项B正确;同时因抛出速度相同,所以从抛出至达到最高点的时间相同,从v-t图象知,该时间间隔均为3 s,选项D正确;因两球抛出时高度不同且高度差不确定,运动时间就不确定,选项C错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卧虎”说    贾平凹

①我说的“卧虎”,其实是一块石头,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侧。自汉而今,鸿雁南北徙迁,日月东西过往,它竟完好无缺,倒是天光地气,使它生出一层苔衣,驳驳点点的,如丽皮斑纹一般。黄昏里,万籁俱静了,走近墓地,拨荒草悠悠然进去,蓦地见了:风吹草低,夕阳腐蚀,分明那虎正骚动不安地冲动,在未欲跃的瞬间;立即要使人十二分地骇怕了!怯生生绕着看了半天,却如何不敢相信寓于这种强劲的动力感,竟不过是一个流动的线条和扭曲的团块结合的石头的虎,一个卧着的石虎,一个默默的稳定而厚重的卧虎的石头!

②前年冬日,我看到这只卧虎时,喜爱极了,视有生以来所见的惟一艺术妙品,久久揣赏,感慨不已,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朴,旷远,其味与卧虎同也。我知道,一个的文风和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地方的文风和风尚统一了,才能写得入情入味,从而司出要作我文,万不呆类那种声色惧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艳之华。“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的啊!

③我在那墓场呆了三日,依依不表离去。我总是想:一个混混沌沌的石头,是出自哪个荒寂的山沟呢?被雕刻家那么随便一凿,就活生生成了一只虎了?!而固定的独独一块石头,要凿成虎,又受了多大的限制?可正是有了这种限制,艺术才得到了最充分的自由吗?!貌似缺乏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则来得这么的单纯,朴素,自然,真切。

④静观卧虎,便进入一种千钧一发的境界,卧虎是力的象征,我们的民族,具有辉煌的因史,但也有过一片黑暗和一片光明的年代,而一片光明和一片黑暗一样都是看不清任何东西的。现在,正需要五味子一类的草药,扶阳补气,填精益髓。文学应该是与世界相通的吧,我们的文学也一样是需要五味子了,如此而已。

⑤但是,这竟不是一个仰天长啸的虎,竟不是一个扑,剪,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动却终未动的卧着?卧着,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深藏,它卧了个恰好,是东方的味,是我们民族的味。

⑥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的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但是,实践却是那么艰难,每走一步,犹如乡下人挑了鸡蛋筐子进闹市,前虑后顾,唯恐有了不慎,以至怀疑到了自己的脚步的力量。终有幸见到了“卧虎”,我明白了,且明白往后的创作生涯,将更进入一种孤独境地。喜从此有了“源于高度的自信”,进一步“精于其道的自感”(这是袁运甫的画语),我想,艺术于我是亲近的。

⑦我的“卧虎”啊……

小题1:文中的卧虎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视卧虎为“有生以来所见的惟一艺术妙品”?(4分)

小题3:面对卧虎,作者悟出了许多东西。请根据文意,分条简明概括。(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散文从一个石头卧虎谈起,对艺术创作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严肃深刻的思考探索,

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创作观。

B.文章由卧虎谈到了故乡山川水土,谈到了中 * * 的精神力量,谈到了中国的传统的

美的表现方法,力求表现作者文化修养深厚、知识面开阔的特点。

C.说石虎“卧了个恰好”,是因为它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表现出中 * * 特

有的内在的精神气质。

D.“乡下人挑了鸡蛋筐子进闹市”一句,形象地描写出作者进行文艺创作一度产生的心理体验:谨小慎微,举步维艰。

E.全文结构谨严,七个自然段呈一字排开的并列式,与散文思路开阔的特点正确吻合,

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