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杂志《开智录》发表……文章(认为)“压之愈力,则起之愈骤,自然之理。故北部山东、直隶之人民,日唱外人之侮我,上天亦代为不平,当联络民气,共竭腕力,顺天之命,尽人之责,幸则杜绝列强,不幸亦振起国民排外之思想,此义和团之所由作也。”
材料2 (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请回答:
(1)上述材料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本设问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持何种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1)共同之处:都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都肯定其反帝的民族精神和勇气。
(2)评论:第一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举起反帝斗争的旗帜,是爱国的。它虽然失败,但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 * * 不屈的抗争精神。材料既指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又肯定其历史作用,评价是公允和客观的。
第二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虽举起反帝旗帜,但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义和团运动未能挽救民族危亡,也未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上述材料过高评价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没有揭示农民的阶级局恨性。其评价不够客观,不合乎实际。
第三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是爱国的。但它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上述材料肯定了义和团反帝爱国精神,但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评价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足之处。
此题的评分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征,注重思维的创新与求异,答案不必拘泥于一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只要提出言之成理的看法,均同等评分。此种形式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对教学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设问一要求归纳出两则材料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比较、提炼等多种能力。也可以回忆教科书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同时注意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加以评论,可得知两则材料既指出其有“盲目排外”的一面,又肯定其有反侵略的民族精神和勇气。设问二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可以是肯定上述材料观点,也可以是否定,也可以肯定正确之处,又指出不足之处。无论作何种评论,都要结合义和团运动历史背景、斗争目标、历史意义、局限性等角度,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