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说法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许多动植物是生产药物的原材料

B.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C.植物为人类提供了粮食、油料

D.许多野生生物是新药开发的原料

答案

答案:B

题目分析: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性,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包括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故B符合题意。

问答题

案例分析:
要求:至少用一个教育学原理(心理学亦可)进行分析。问题的分析可从某一个方面切入,不必面面俱到,能阐述清楚即可。视点犀利,欢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必须有理论依据。抓住要点,条理清晰,文字简练。
案例一:

一个欧洲人眼里的中国父母


英国留学生汤姆和德国留学生珍妮,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的父母真是勤劳,汤姆写道: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打好行李回美国了。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来思念家人。
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旧房,他毫不犹豫地说:“留给儿子!”我瞠目结舌地看着他那年仅3岁的小宝贝,心想:天哪,他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啊!
美国的孩子年满18岁后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父母,对他们来说,离开父母单独居住是证明他已经独立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有一段时问,我的一位同事兴奋得不同寻常,这不光因为他即将踏上红地毯,更因为他的父亲将为他的新房埋单。据我所知,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新房对老人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支。然而老人认为买了房,儿子就能娶到更好的妻子,拥有更美满的婚姻。
不仅他们,中国的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等等。
案例二:

啃老族


有一谜语:“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谜底就是“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又称尼特族。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地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
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
“啃老族”年龄大多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案例三:

美国“虎妈”蔡美儿


她是虎妈,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2011年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
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说“虎妈”蔡美儿是当下世上最知名、最富争议的妈妈并不为过,这位美国的华裔母亲、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因其严厉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其话题席卷了全球知名媒体的版面。
虎妈热潮的背后,有着中美两国国势一扬一抑,以及美国教育颓势引发国民不满和危机感的大背景,也因为虎妈教育方式本身,引发了教育科学领域的重新认识和检讨,比如经常性的重复训练在学术与发现中的地位等。不过,虎妈的话题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领域,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其中,为人大量讨论的是“中国式的严厉”与“美国式的宽松”对子女人生道路的影响,话题也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会发现,正是对这些大问题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谓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被包装成“中国妈妈”代表的蔡美儿,在她祖上的国度,遇到的批评比赞美更多。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