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选题

从地面竖直上抛物体A,同时在某高度有一物体B自由落下,两物体在空中相遇时(并不相碰)速度大小均是v,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体A的上抛初速度大小是2v

B.物体A上升的最大高度和物体B开始下落的高度相同

C.物体A和B落地速度不同

D.物体A和B落地时刻不同

答案

A、设经过t时间相遇,则此时A物体的速度大小vA=v0-gt,B物体的速度大小vB=gt,由题,vA=vB=v,则得v0=2gt=2v.即A的上抛速度大小是2v.故A正确.

B、由上分析可知,A竖直上抛运动的最高点与自由落体运动的抛出点高度相同,故B正确.

C、A竖直上抛运动的最高点与自由落体运动的抛出点高度相同,根据机械能守恒,它们落地时的速度是相同的.故C错误;

D、A竖直上抛运动的最高点与自由落体运动的抛出点高度相同.物体B只可能在下落过程中与A相遇根据对称性可知,物体A在空中运行的总时间是物体B的两倍,所以落地时刻不同.故D正确.

故选:AB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段文杰:令世界刮目看敦煌

  2011年1月25日上午9时,甘肃兰州华林山殡仪馆怀远厅,哀乐低回,厅堂堆满了花圈,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来到这里,深鞠一躬,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段文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这位老人,与莫高窟默默厮守了60年,对莫高窟魂牵梦萦了一辈子。他就是我国著名敦煌学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2011年1月21日17时,这位敦煌学泰斗在兰州的家中永远地合上了眼睛,享年95岁。

  1944年,张大千将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带到四川展览,段文杰站在画前,暗下决心:“要去敦煌向古人学习。”

  1945年7月,刚刚毕业的段文杰辗转来到自己魂牵梦萦之地——敦煌。放下行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洞窟。老人后来回忆说,“真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精神上饱餐了一顿。”精美绝伦的壁画深深震撼了段文杰,但风化脱落和人为破坏也让他心如刀绞:“不能让它再支离破碎、再损毁失散了。”

  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陆续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纪录。

  人们不会忘记: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及其同事们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这套编号沿用至今。他临摹的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第158窟《各国王子举哀图》等,成为复原临摹的典范之作。他还总结了壁画临摹的技法,将前人不曾留意但却积聚“莫高窟人”心力的学科——“临摹学”的轮廓呈现出来。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段先生从美术史的角度,颇为清晰地勾画出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他提出,以往的“东来说”、“西来说”各持一端,未免都失之偏颇,敦煌艺术是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在具有深厚汉晋文化传统、又大量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式佛教艺术。

  人们不会忘记:由段先生整理写出的《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莫高窟唐代艺术中的服饰》两篇文章,使蕴藏于敦煌壁画中1000多年的服饰资料首次得到系统发掘。人们说,正是他“建构起了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的宏观体系,使敦煌石窟艺术在学术层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扬”。

  人们更不会忘记:已近60岁的段先生有一种“只争朝夕”之感,不仅自己整天埋头研究,还鼓励大家把科研课题努力搞下去。

  1982年,段文杰出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1984年,敦煌研究院正式成立,他担任院长一职直至1998年。

  正是段先生和大批敦煌人的努力,《敦煌研究》刊物的创办,第一次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举行,敦煌石窟保护基金会的成立,敦煌研究队伍的建设……敦煌学术研究一步步走向世界。

  而学术之外,先生的大师风范更让人们铭记。

  先生将自己的终生所得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如慈父般滋养着后辈们在学术之路上茁壮成长。新疆博物馆研究员贾应逸在唁函中深情地说:“段先生是我的导师,我将终生怀念!”。第一代敦煌学大师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在唁函中说:“始终把敦煌历代石窟艺术作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脉络,代代继承发展,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

  在段文杰先生和全国敦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段文杰实现了让敦煌学“回归故里”的愿望。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段突出时间的交代,是为了突出段先生对莫高窟魂牵梦萦一辈子;“永远地合上了眼睛”则委婉地表达对段先生逝世的悲痛心情。

B.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了段先生作为个人和研究院院长在.研究敦煌艺术方面做的开创性工作和巨大成就,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C.文章从三方面叙述了段先生的研究成就:对洞窟进行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勾画出敦煌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发掘敦煌壁画中的服饰资料。

D.文章寓情于叙事之中,反复运用“人们不会忘记”和“更不会忘记”、“更让人们铭记”等句式,表达了作者对段先生由衷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E.题目是“段文杰:令世界刮目看敦煌”,而结尾却说“在段文杰先生和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这是作者的疏忽,首尾照应不周密。

(2)简析文章开头场面描写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作品中加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①真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精神上饱餐了一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说“人们更不会忘记……”,第12段说“先生的大师风范更让人们铭记”,有人认为作者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应该详写,文中却反而略写,这是不适宜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 000~5 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周执前《 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和最大的商业城市,……在这里,街市首次作为中国都城中的一种主要存在,并发育成为一种机能多样,形态丰富,相当成熟的城市功能要素,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如果把城墙作为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性质的形象代表的话,那么街市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迈入新时期趋于近代化的典型标志。——《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以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城市起源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城市街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后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