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①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②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③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④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⑤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

⑥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A.⑤③⑥①④②

B.⑤②⑥③①④

C.②⑤③⑥①④

D.②⑥⑤③①④

答案

答案:A

题目分析:⑤提出问题,应该放在最前面,③是对⑤的回答,⑥是③的通俗说法,①④是对“教”和“学”的解释,并且④中的“而”决定④在①后,②总结全段。

点评:本题最大的优点在于,既是一道规范的连贯题,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语文乃至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可谓一箭又雕。

简答题

材料一: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来文物之邦,忽沦化外,流离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士勇数十营,誓愿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日人登岸,民必歼之。崧力不能禁,请设法告日,不可遽遣人来,来或被戕,官不任咎。此时官自难保,焉能保人?当此万古奇变,祈作设身处地之想,焉能使勿滋事端?非挽各国筹一善处之法,和局仍恐有碍。民急思乱,何事不为?并恐劫他国洋行,杀洋人,毁教堂,广开衅端,此后一日有一日之变矣。无任迫切待命之至。

——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服割地恐激他变电》(1895年4月25日)

材料二: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日军以4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台南。台湾抗日义军和黑旗军在刘永福指挥下奋勇抵抗。但由于清政府的无耻出卖,台湾抗日军民的财力、物力、人力消耗殆尽,无由补给。

——《国耻事典》

材料三:1942年8月,美国《太平洋关系》一书中提出战后要对台湾执行“国际共管”。同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宣布:“中国应收回东北、台湾及琉球。”立法院长孙科指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收复,绝不能承认国际公约的公平与合理。”1943年,中、美、英在《开罗宣言》中宣布:“日本在中国攫取的一切土地,包括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无条件收复。”

——《中华民国史》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唐景崧的电文中反映了当时台湾出现怎样的局势?造成这种局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特点及反割台斗争的具体困难。(7分)

(3)据材料三,概述材料中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台湾问题上,材料三表明了国民政府怎样的态度?(5分)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