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1.卫生部2002年10月14日通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一个人们不愿相信的数字出现其中:2002年上半年,我国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6.7%,虽然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估计累计感染总人数已增长到近100万人。据分析,目前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注射吸毒感染为主,占累计总数的68%,经采血(血浆)途径感染人数占9.7%。此外,经性接触感染人数占7.2%,血液和血制品感染占1.5%,母婴传播占0.2%,尚有13.4%传播途径不详。据专家预测: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2.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方式传播。在我国中部一些地区,1995年以前因不规范和非法采供血活动造成了艾滋病的传播,感染者多以村为单位呈高度聚集灶状分布,重点村庄供血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一般为10%-20%,最高达60%。由于感染的时间和地域比较集中,根据艾滋病的发病规律,这些地区艾滋病集中的发病和死亡高峰正在出现,其中主要是青壮年人。3.艾滋病在亚洲的肆虐已经有过可怕的先例。1990年,印度医生吉拉达预言,在世纪之交,印度有可能成为艾滋病的堡垒。当时,他的预言不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反而遭到普遍的嘲笑。令人遗憾的是,仅仅过去了五年的时间,艾滋病就开始以爆炸般的速度在印度蔓延,艾滋病感染者的数量蹿升到世界第一的位置。4.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新措施不断出台,由红十字会在云南开展的艾滋病预防项目也已经取得很多的经验,然而,对于人口众多、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来说,阻遏艾滋病的城墙仍然显得异常薄弱,这首先体现在对民众的教育远远不足以应付艾滋病传播的快速和隐蔽。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到底有多少一个简单的例子恐怕就足以说明问题。尽管从20世纪 80年代开始中国就有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但迟至今年,中国才有了第一部艾滋病科教片。在不少农村地区,人们不是“谈艾色变”,就是普遍的“艾盲”,这种状况导致艾滋病首先选择农村地区作为“突破口”,造成了“高度聚集灶状分布”的现实。如果不加快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艾滋病就会成为游荡在无知人群中的瘟疫,而预防艾滋病也将无从谈起。此外,由于存在着观念分歧,一些部门对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不够重视,或者有意忽略,由于对性产业人群的监控、引导、教育不够有力,艾滋病已经开始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如果不能及时解放思想、突破观念屏障,就难以及时斩断艾滋病的性传播路径,更多心存侥幸的人将有可能被艾滋病所捕获。5.经过中国政府的多年努力,进口艾滋病药物的价格近年来不断降低,但目前仍维持在每人每年3万元左右,对众多患者,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病人是个难以承受的负担。根据卫生部的数据,中国目前有至少85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但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专家曹韵贞说,目前能接受“鸡尾酒疗法”的只有300人到500人。6.上海迪赛诺制药公司2002年10月13日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该公司生产去羟肌苷和司他夫定两种抗艾滋病药物。另两种药物齐多夫定和奈韦拉平也在审批中。现在全球已开发出包括这 4种药物在内的10多种抗艾滋病药物,用其中几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即俗称的“鸡尾酒疗法”,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艾滋病治疗方案。这4种药物可组成两组“鸡尾酒疗法”的联合用药,价格约为每人每年3000元左右,是目前使用进口药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迪赛诺公司表示,将于年内开始大规模的药物生产,预计产量能满足50万患者的需要。事实上,迪赛诺并非是中国惟一开始仿制抗艾滋病药物的企业,国家药监局已批准东北制药总厂生产齐多夫定,而正在申请生产齐多夫定、司他夫定和奈韦拉平的企业已有10多家。7.2002年10月17日,四川省首起公共娱乐场所负责人艾滋病专业培训班开课。100多家省、市级公共娱乐场所的负责人成了首批学员。据了解,为期两天的培训,将对学员进行艾滋病相关政策、基本知识、流行现状、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完后,省卫生防疫站还将制定《共同守则》,要求各企业遵照执行。娱乐场所负责人接受培训后,将其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以此让整个公共娱乐场所的狙击艾滋行动也能“星火燎原”。8.2002年9月,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宣布:要在中国4个城市的娱乐场所进行100%地使用安全套的试点工作。这种做法通行全世界,并在泰国、柬埔寨等高危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抑制效果。在上届世界艾滋病大会(澳大利亚大会)上,仅就在娱乐场所推广全部使用安全套的问题,柬埔寨代表就被邀请做了38场报告。9.据《哈尔滨日报》报道,《哈尔滨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行动规划(2002-2010年)》日前出台。《规划》要求,从今年起,对全市所有临床用血实行艾滋病病毒检测。临床用血要全部由合法的采供血机构提供,单采血浆占机采原料血浆率要达到100%,完全阻断艾滋病病毒经血液、血制品等传播。黑龙江省在全国属艾滋病低感染区,但近年来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明显增多。哈尔滨市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全省最多,且有死亡病例发生。近年来,哈尔滨市性病报告发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规划》要求,到2003年,哈尔滨市70%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要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护理、咨询和预防保健服务,85%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能够为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护理、咨询和预防保健服务;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和社会救助措施等。10.我国首部普及艾滋病知识的科教电影《预防艾滋病》2002年10月12日正式在京上映。该片内容丰富,不但用三维动画方式演示艾滋病的发病机理,讲解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一些艾滋病患者也勇敢地站到镜头前,向广大公众诉说艾滋病的危害。著名演员、卫生部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为该片义务出镜并担当了配音员。影片顾问、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曹韵贞教授表示,到2000年底,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经超过65万人。我国已经进入艾滋病流行的快速增长阶段,如不采取措施防治,将对我国社会安全、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预防艾滋病》一片由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与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合作摄制完成。据悉,中影集团随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此片。

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答案

参考答案:(1)加大对艾滋病及其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广大民众真正认识和了解艾滋病,远离艾滋病。(2)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防止艾滋病蔓延,如临床用血实行艾滋病病毒检测,阻断艾滋病病毒经血液、血制品等传播。(3)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的医疗和社会救助措施等。(4)号召全社会给予艾滋病患者以理解,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每题3分。

这些年学术界很多人都在强调“自由主义”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于是,鲁迅和自由主义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广被关注的话题。大体上有两种意见:有的学者认为,鲁迅“比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者们更加接近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本质”,鲁迅是“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同根所生”,“鲁迅和自由主义者们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各自信念的不同,而在大家为信念所做功夫的区别”;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鲁迅对自由主义者的批判,表明他是“反自由主义”的,这正是鲁迅的局限所在——有意思的是,最初提出鲁迅“反自由主义”的是瞿秋白,但他认为这正是鲁迅精神可贵之处;而今天的论者,作出了同样的论断,但价值判断则截然相反:这都是反映了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的。

这里不准备对具体的争论发表意见,我根据自己的见解,来讨论鲁迅对“自由”问题的复杂态度。

还是从鲁迅一百年前在日本发表的文章说起。仔细考察前文所提到的鲁迅对“科学”、“民主”与“平等”的质疑,就可以发现,他的质疑其实都是集中于一点:有可能导致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与独立性的压抑,即所谓“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鲁迅因此而明确提出:“凡一个人,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之绝对之自由者也”。既然人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他就摆脱了对一切“他者”的依附,彻底走出被他者奴役的状态,而进入了人的个体生命的自由状态,而这样的个体生命又是和宇宙万物的生命相联结的,如我在一篇文章里所说:“鲁迅的个体生命自由观,是包含着一种博爱精神,一种佛教所说的大慈悲的情怀的。他所讲的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境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天马行空’。这四个字是他的思想艺术的精髓,他的自由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独立的,不依他、不受拘束的,同时又可以自由出入于物我之间、人我之间,这是大境界中的自由状态”。我们说的鲁迅“立人”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个体生命自由观上的,它的核心,就是追求“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因而反对一切形态的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剥夺与奴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自由”是鲁迅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创作业绩,正是这样的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立人”理想的文化实践。到了三十年代,他的自由理想就发展成为“反专制,争自由”的社会实践。

他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及“左联”,都是这样的社会实践。当有人问他:“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他明确地回答:“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他后期集中精力于杂文写作,并将他的杂文集命名为《伪自由书》,这都是意味深长的:鲁迅的杂文,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不自由的时代,展现永不屈服的自由意志与不可遏止的自由生命:将鲁迅,特别是后期鲁迅和自由对立起来,这真是一种可怕的隔膜。

鲁迅在一篇杂文里引用了罗兰夫人的一句话:“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他对“自由”理念到中国的变形、变质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如一位研究者所分析的,“鲁迅为自由而战,就不得不呈现为双重的挣扎:既向片面追求平等的集体主义者要求个人自由,强调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最终目标是自由,又向片面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者要求正视现实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有时是缺乏个人自由的结果,有时则是个人自由发扬的结果。他是以这样双重挣扎维护着自由与平等本质的同一性”,而在中国的现实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这种双重挣扎,使鲁迅既不见容于追求‘平等’而漠视‘自由’的左翼文化界,也不见容于强调‘自由’而漠视‘平等’的自由主义者。自由的鲁迅一直就这样在被割裂的自由的夹缝中经受着孤独的煎熬——以上双方都有理由从各自理解的自由理念出发,责难鲁迅反动”。我要补充的是,这样的双面“责难”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

因此,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只能表明一种价值倾向,而其真正含义是要假鲁迅之名来推行自己的文化方向。这更不是历史事实的陈述:实际状况是,鲁迅永远是孤独、寂寞的,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界的一个永远的异数、少数。

(节选于钱理群《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自由”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追求平等的集体主义者的个人自由

B.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的最终目标

C.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

D.要求正视现实不平等的自由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瞿秋白认为鲁迅是“反自由主义”的代表,这与作者的观点完全不同。

B.作为个体精神自由的鲁迅,其思想一直就有“自由”这个基本概念。

C.鲁迅主张的人个体精神自由是一种非常大的“天马行空”的人生境界。

D.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等社会活动就证明了鲁迅很早就在争取自由。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学术界根据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价值来研究鲁迅精神。

B.中国社会思潮变化可以从瞿秋白和当今学者研究鲁迅看出来。

C.新文化运动的创作佳绩,就是鲁迅践行“立人”理想的成果。

D.鲁迅的杂文《伪自由书》内容就表明他生活在不自由的时代。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