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在实验课上,小琳同学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请根据她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显示了小琳同学制临时装片的几个步骤,请按操作的顺序排列图中各标号所示步骤:______.

(2)图1所示步骤中,哪一个步骤操作不当会出现图2中的结果?______.

(3)为了观察到清楚的细胞结构,对按图1所示步骤制好的装片还要进行______.

(4)上图3是小琳同学使用图5中的物镜②观察到的物像,若她想看到同一装片的物像如上图4所示,在不换目镜的情况下,应选择图5中的物镜______.

(5)切洋葱时,小琳同学感到要流眼泪,原因是洋葱中含有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洋葱细胞的______结构中.要想用显微镜观察到该结构,显微镜的视野亮度需暗一些,怎样调节显微镜可以达到效果呢?请你帮小琳同学写出一种调节方法,并在图6中显微镜上对应标出你所要调节的结构.______.

(6)假如你制作了一个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请你写出在制作步骤上与小琳同学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有哪些不同之处?(至少写两点).①______②______.

(7)请画出你观察到自己的一个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图,并标注各结构的名称.

答案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

“吸”,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操作顺序是:5→4→3→1→2.

(2)在制作临时装片是盖盖玻片一步很重要,要不然容易产生气泡,气泡与细胞重叠不易观察.其正确操作是: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利用水的表面张力,缓缓的盖下时使水充满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不留气泡.从图2看出视野中出现了气泡,因此是图1所示步骤中1盖盖玻片操作不当形成的.

(3)为了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结构,对细胞还要用碘液等试剂进行染色处理;这主要是由于细胞的不同结构经染色后色彩的深浅不同.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从上图3到上图4看出视野中的细胞变小,表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变小.因此在不换目镜的情况下,应选择图5中的物镜①(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

(5)液泡内的液体叫做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洋葱中含有的刺激眼物质就溶解在细胞液中.遮光器上光圈有大小之分,能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因此要想用显微镜观察到该结构,显微镜的视野亮度需暗一些,可以将光圈调小和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

(6)假如你制作了一个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请你写出在制作步骤上与小琳同学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有哪些不同之处?(至少写两点).①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②取材用牙签而不是镊子 (其它合理答案即可).

(7)画图时注意把结构名称标注在直线的右侧,在画细胞结构时,越靠近细胞核的地方,细胞质越密集,浓度越大

故答案为:

(1)5→4→3→1→2 

(2)1  

(3)染色    

(4)①

(5)液泡;可以将光圈调小和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

(图中标记必须与回答的答案对应)  

(6)①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

 ②取材用牙签而不是镊子 (其它合理答案即可)

(7)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