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北京师范大学某教授认为,汉语的危机,并不是普通话的危机,而是另外两个危机:一是方言的流失。上世纪80年代他初到北京时,经常听到“劳驾”、“借光”、“盖帽儿”之类的词,现在几乎听不到了,很多原先挂在人们口头上的方言都消失了。二是古汉语的流失。他认为,年轻人的古汉语阅读和使用能力在普遍下降。

对于方言流失与古汉语流失的危机,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案

【示例一】要重视方言保护。方言是乡土文化的根脉,说方言、学方言、懂方言,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方言是人类语言趋于多样化和丰富性的载体,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是语言的多样性,保护日渐消失的方言,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提倡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中,适当增加方言节目的比重。

【示例二】要重视古汉语的传承。古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古汉语阅读能力的下降会影响对经典原文的阅读,会对理解、传播传统文化造成不利的影响。学好古汉语,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好古汉语,也可以使现代汉语的表达更加典雅、丰富。因此,应在中学阶段适当增加古汉语学习的比重。

【示例三】要重视古汉语的传承和方言的保护。古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古汉语阅读能力的欠缺,会对理解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影响;而方言则是地域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古汉语,则有利于增强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要加强古汉语学习,要为方言的使用留出适度的空间,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尝试开设方言课程。(观点表述1分;理由阐述4分;语言表达2分)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先弄清楚题目中某教授的观点,再根据此观点,紧扣题目中关于“对于方言流失与古汉语流失的危机”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注意:论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语言要通顺。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